“超A必胜,语文必赢,加油!”一句句助威声回荡在赛场上。荷球比赛,不仅要个人技术高超、反应灵敏,更多的是团队的配合。
由于处理班级事务,我到操场时比赛已经开始。很远就看到球被抛在了空中,只见晓波老师一个箭步上去就抢到了球,其他人都朝他围拢过来,可他“实力担当”的封号可非浪得虚名,球在哪里,他就在哪里,球永远在他的掌控之中。有“歌神”封号的顺平老师,在球场上更是魅力十足、左突右进,观众们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迷妹。教体育的可欣老师也发挥了个人的专长,反应灵敏,健步如飞,加上曼妙的身姿,仿佛在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莉娟老师素有“武术大咖”的称号,运动会开幕式看到她一招一式的武术表演,仿佛进入到了金庸武侠世界。在球场上,她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双脚一踏,便飞身跃起,双手把球举过头顶,将球投向球框,顿时赛场上掌声雷动,都在为她的精彩表演欢呼。
超A语文团队组实力超群,队员各个眼疾手快,但对方队员也不甘示弱,追球不舍。赛场上队员们如一匹匹骏马,在球场上来回奔跑,球在不停地滚动,你争我抢中,洋溢出真挚的友谊。替补队员黄俊老师、刘微老师也在边上摩拳擦掌、做足准备,随时等着上场。
上半场结束了,我们以10比3的优势领先。
休息了一会儿,开始了下半场比赛。双方又上场了。队员各就各位,眼睛紧紧盯着球。“嘟——”的一声哨响,比赛又开始了,啦啦队改变以往的加油呐喊助威,个个屏息凝视,等待着最后的欢呼。不巧的是家长紧急地电话打扰了我此刻的专注,没能看到最后。虽然遗憾地离开但我内心却笃定结果一定是喜人的。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荷球,我特意百度了荷球的起源和相关知识。
荷球(Korf ball)的起源是来自一位荷兰藉教师Nico Broekhuysen,他于瑞典一小镇Naas参与夏季课程时,从一项游戏中发出荷球运动的概念。在1902年,他最终于阿姆斯特丹发明了荷球这崭新的球类运动。
在过往,荷兰荷球联会一直集中改善内部架构运作之上,而忽略把荷球国际化。但自国际荷球联盟于1933年成立后,荷球的发展便被正视起来。而且,荷球亦被安排在1920年及1928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演示来
荷球本身的原理哲学是追求改革:即主张两性共同拥有平等机会、条件参与荷球,但随时间的改变,当踏入二十世纪,荷球己进入一个更能代表两性平等的新时代。因为荷球这项队际组合运动己能满足和肯定这理念。
因此,荷球便开始迅速地扩展,从荷兰至美国、东欧及东南亚等地区。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荷球巳由一项校园活动,演变为真正的国际化运动,逐渐受大众注目。特别是在中欧及东南亚地区,除发展d迅速外,其技术亦改善不少。
自1985年起,荷球己列入世界认可运动项目之一。世界锦标赛于1978年开始举办。在1991年,中华台北更成为首支非欧国家队伍胜出世界赛事的奖项。四年后,世界锦标赛更是首次在欧洲外的印度举行。
为了坚守两个基本原则─男女共同学习和合作,荷球便逐渐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国际荷球联盟更承诺这扩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