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去芬兰学习,一下飞机,就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麻烦。语言不通,长相怪异,别人从身边走过去还要对自己指指点点。就好像自己待在一群人中,却找不到一个方法可以跟她们链接。那个时候,她感觉自己快疯了,她竟然在大街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自言自语,偶尔还笑一笑,但很快就觉得自己好傻,于是就再傻笑一下,别人看到了自己的怪异,她就装作没看见……
那个时候,她深刻感受到,自己太孤独了,自己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标准的患有“自闭症”的人,是一个不会说话,情绪不稳定,有行为问题的人。
听到这个故事的那一刹那,我的内心被触动了。那些所谓的星星的孩子,也应该是多么渴望与这个世界链接,可是他们却没有途径,也不知道怎么寻求帮助。在那种被孤立的感觉中,他们多么渴望有那么一个有魔力的人出现,可以懂得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懂得周围环境的语言。这样的话,自己与这个环境就可以融为一体了,自己就再也不用感到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了。
遗憾的是,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桥梁。他们相处不多的亲人,往往是长期生活在想强烈改变孩子的愿望当中,时常遭受焦虑抑郁的袭击,深陷痛苦当中不能自拔。他们顾不得考虑、分析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只是一味去埋怨孩子进步太慢,他们顾不得去观察周围发生了什么,而是一味沉浸在和儿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中。她们有些人悲观失望,到最后,自己也成了不能融入周围环境的自闭儿,又哪来的能力去做孩子与环境沟通的桥梁?
更有甚者,在面临巨大的压力面前,很多家长开始逃避,有的离婚,有的自杀,有的把孩子丢给老人,却唯独不能从孩子的角度来感受,一个人处在那个陌生的环境当中的孤独与害怕。
写到这儿的时候,很感谢以琳,在公众号中提供了大量的正能量的事例。当我看到,有一位奶奶,把自己的自闭症孙子培养成一名小小钢琴家的时候,内心的那种敬佩之情无以言表。我只能用“崇敬”两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奶奶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亚于钢铁战士,把孙子培养成与朗朗同台演奏,这需要多大的付出。
今天早上,坐公交车的时候,打开公众号,另一个自闭儿瓜瓜弹奏钢琴的视频,我听了好几遍,每一遍都能触动我心底那柔弱的一面。那么阳光帅气的男孩,真的应该庆幸,身边有人无怨无悔地在默默做着一座桥,给他机会与这个世界保持着链接。
还有很多家长,她们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只是为了呼吁更多的人了解自闭症,让这个世界对他们多一份温柔,她们为这个群体代言,为家长代言,无形中也让自己成为了一座桥梁……
每一次感动,都会让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依然那么美好,这份感动,对于那些深深陷在痛苦中的孩子和家长,带来了一份曙光……
当然,我也希望自己是一座桥,并且用自己的力量去为儿子做沟通。我喜欢用桥梁这个词,因为我觉得我也在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儿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会因为他的调皮多动而烦恼,打过他,骂过他,也会在自己气急败坏之后无奈的哭,也会在夜里想到孩子前方的路不能入眠。
但是,慢慢地,我不那么着急了。因为我发现,不是他们不想融入这个世界,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融入这个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认知规律,甚至有自己的空间时间概念,他们就好像是一只只小小的蜗牛一样,以我们听我们看不见的速度在慢慢爬,慢慢爬,而这个时候,除了等待,陪伴,倾听,理解,引导,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走进孩子的内心,你就开始了架起桥梁的第一步。而走进他的内心,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去理解他。
儿子会经常自言自语。慢慢地,我发现了他自言自语的一个原因,就是焦虑。在遭遇了周围人负面的情绪后,他的自言自语情况就越发严重。为了缓解他的焦虑,我会调整好情绪,以玩笑的方式学着他一样自言自语。果不其然,当他意识到,有人在模仿他的时候,当他看到我脸上那种善意的微笑时,他的焦虑一下子缓解很多。他苦笑着说了一句“别说了” 然后做别的事情去了。
第一次钢琴演奏,虽然是小型的,但是他相当焦虑,上场之前,非要让我陪他一起去,让我站在他的身边。虽然有很多家长很不理解,但是我依然微笑着上去了,因为我知道,那个时候的他,最需要的,是我的陪伴,在我心中,只要他不回避,就是最大的成功。
果不其然,第二次演奏会,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他的抗焦虑能力明显提高。在答应了他可以实现一个愿望后,他自己拿着书就走上了舞台,开始演奏起来。那个时候,我觉得她好勇敢。当然,奖励是必须做到的,哪怕在第二天必须上学的情况下,我依然带着他,去舅舅家玩了半个小时的电脑。
在学习如何做一座桥这件事情上,我的理解是:感受着他的感受很重要。我相信,经过不断地学习与努力,这座桥可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