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菲利普•拉金曾说:“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
所以,好像最近“原生家庭”这个词特别火,似乎每个人都是有着童年创伤的,都想去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自己将如何在育儿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规避这些问题。原生家庭,就是我们从小成长的家庭,相对应的,我们结了婚之后的小家庭被称之为“核心家庭”。
心心刚出生不久,我就发现了她是非常外向的。当时我猜测孩子的性格应该是遗传的。因为每个孩子都那么不一样。后来看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才了解到,孩子性格中的内外向是遗传的,而内外向里面还分为好几种。比如:外向的可以活泼开朗、富有领导力,也可以是暴躁易怒,情绪化严重;内向可以是谨慎稳重、温和平静;也可以是焦虑悲观、多疑敏感。这种不同就是人格的不同。而人格是受到孩子成长环境影响的。所以为什么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为三岁的时候,孩子的人格基本定型,这种人格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六岁的时候,孩子完成了自我确认,认定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还是一个“坏孩子”,是“聪明的”还是“笨的”。
我们从小成长的环境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在孩子三岁前,大部分时间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所以家庭的环境就是他们绝大部分的的成长环境。稳定的成长环境就是父母相亲相爱,情绪稳定,一家人和和睦睦,也不轻易训斥孩子。而不稳定的成长环境就是父母经常吵架,妈妈坏脾气或者爱哭,爸爸在家酒后打人骂人等等。由孩子天生的内外向,及他们的后天成长环境,就会形成孩子不同的人格,而人格是性格的基础。
以妈妈为例,如果一个妈妈是急躁的,坏脾气的,自我的,强势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妈妈不断地产生冲突、矛盾。孩子就会形成焦虑型人格。表现在:安全感差,注意力较差,情绪不稳定。
一个妈妈如果是忙碌的,缺爱的,与孩子缺乏心灵交流的,缺少关注的。孩子就没有和妈妈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就会形成疏离型人格。表现在:孤独的,没有亲密感的,无感的。
一个妈妈如果是慈祥的,和气的,尊重的,疼爱的,就会和孩子形成非常健康稳定的亲子关系,孩子就会是安全型人格,表现在:孩子很听劝,非常合作,情绪稳定,注意力强。
这三种人格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第一天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焦虑型人格的孩子在妈妈早上送他来和他告别的时候,他就开始哭,等妈妈走了之后也是一直哭,找妈妈,妈妈晚上来接他,他立马紧紧抓住妈妈,害怕妈妈再离开他。为什么呢?因为妈妈平时对他一定脾气不怎么好,经常呵斥他,以致于他不能确定妈妈是否爱他,所以,他怕妈妈走了就再也不要他了。这就是安全感差带来的焦虑。以后结了婚,也会加倍的向伴侣去索取爱。如果是外向型的性格,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交一些小伙伴(也可能是小混混),在他们身上寻找爱与认同感,觉得小伙伴才是自己的亲人。
疏离型人格的孩子在妈妈早上送他去幼儿园的时候,不会哭闹,妈妈晚上来接他了,他也不会表现的很高兴。都是很平静的状态。因为妈妈平时也不是很关心他,不怎么和他沟通。所以,他已经建立了自我保护机制,就是你不理我,那我也不理你。你走或者回来,我已经无所谓了。可很多父母给了孩子很多的时间,为什么还会这样呢?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没有做到有效陪伴。所谓的有效陪伴,简单来说就是要“四目相对”,比如你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玩游戏,和孩子一起唱歌,这都是要四目相对的。不能孩子玩他的,你玩你的手机。
安全型人格的孩子在妈妈早上送他去幼儿园的时候,他会难过的哭。但妈妈告诉他:“宝宝不要难过,这里有很多的小朋友和老师,你们会度过非常愉快的一天的,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就来接你,你要乖乖的哦。”等妈妈走了,过一会儿,他就能调整好情绪,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里,晚上妈妈来接他,他会非常的高兴,扑到妈妈身上,和妈妈手牵手回家了。这就是健康的人格,安全的依恋。
所以说,分离焦虑,过度和一点没有都是不健康的。适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一定都对号入座了。关于自己原生家庭的环境及自己的人格都有了了解。也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很多时候没有安全感,焦虑或者无感了。学习原生家庭的知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如果你是焦虑型人格,那你必然有一个坏脾气的爸爸或妈妈,那为什么爸爸妈妈脾气差呢?这就要追溯到爸爸妈妈的原生家庭里去寻找答案,这一定也是和他的成长环境、所遭受的童年创伤有关系的。了解到这一点,你是不是就能释然了?他们并不是不爱你,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正确的爱。同时,认识到你自己的人格特点,就要防止自己的坏情绪再去影响你的孩子。因为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0-3岁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你帮助孩子建立的自我、自信、高价值感、稳定的自我评价系统以及健康的人格。好的亲子关系是后期教育的基础,而好的性格能影响甚至决定孩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