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蔡老师分享《如何倾听孩子才愿意说更多》,我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话,或者和父母对着干,我在本节课里找到了答案。
我们的孩子接触的圈子就是学校,学生,老师,家长。我们要了解孩子心中的负面情绪,这是孩子的情绪包袱,我们要用倾听帮他们卸下包袱。
帕蒂.惠芙乐曾经说过:“孩子的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面对孩子的表现时,我们何不选择倾听他们的内心的想法,然后沟通交流。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孩子不正常的表现,除了呵斥,打骂,根本不去倾听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没有发言权,这样我们永远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倾听等于让孩子把话说完,如果没有孩子把话没有说完,我们会对孩子产生误解。对孩子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蔡蔡老师讲解了私家人逻辑,从感知——诠释——信念——决定,这就是孩子对家长行为的诠释。关于这个私人逻辑,我们家长要去正面的引导,我们就要选择倾听。但是我们要明确倾听不等于纵容、宠坏孩子,倾听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梳理情绪的过程。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也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会有不同的发现。倾听包括听和听见,需要我们认真听,这样让对方觉得你在听,这就是心与心的连接。我们如何做孩子最好的听众,如果选择被动法,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跟你说话了。
最好的倾听的方式是开启法,多邀请对方继续的说话,让对方知道他有发言权。还有一种方式是共情法,用同理心来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识别孩子的情绪,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猜测孩子的意愿。
倾听的关键是和孩子达到连接,它的前提是接纳,重点是和孩子有同理心,倾听的宗旨是和善而坚定,语气要温柔。
总之,我们要接纳孩子负面的情绪,多听少说,要充分倾听,做和善而坚定的智慧父母,帮助孩子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