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今天认真阅读了杏坛网研社公众号最新一期的文章。卜恩年,徐文祥,孙永芳三位老师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的研讨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确实,如卜老师所说,专业化成长喊的口号很是响亮,真正落实到教师个体又显得高深莫测,不知所措。有很多像我一样的老师,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的专业发展方向在哪里?我该怎样规划我的专业成长呢?”
以前,我理解的好老师就是上好我的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成长。我个人的学识和素质该怎样提高,我很少去想。认识了杏坛网研社后,我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不过我还是不知道我该做什么,我看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没有想过这是不是适合我。卜老师说,首先要清晰地知道“我是谁?” 。徐老师和孙老师结合自身对实现专业化成长的途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一、认识自我
我是谁呢?我是一个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乡村初中教师生涯达十六年,小学教师生涯已六年多的老教师。我喜欢什么?我喜欢课堂,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和学生的相处中,哪怕一丁点儿的心灵交融都会让我激动、幸福。我擅长什么?我自认为自己擅长口语,还算擅长英语歌曲吧。我缺什么?我觉得我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文学素养不够,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不足,没有在任何课堂领域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特色或者品牌。只是看起来还不错的感觉,哪里不错?哪里可以拿的出手?没有!尤其是最近两年我在给新入岗教师进行分享“怎样上好一节小学英语课?”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我是谁?”还要学会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学会借助朋友圈朋友发展自己,走出去找到尺码相同的人。杏坛网研社的朋友就是我找到的尺码相同的人,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横向比较是要学会借助身边的教育资源。在我们学校,给语文学科搭建的平台较多,有很多语文老师已实现了个人的专业成长。英语老师本不多,但王苏云老师和我经常一起研讨课堂教学,尤其是她那一手漂亮的英文字体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是我努力学习的。
二、实现个人专业化成长的途径
1.读书、写作、教育实践等
徐老师说,不外乎读书、写作、教育实践等。那读什么书呢?对我来说,读小学英语专业方面的书籍是首先要考虑的。其次,我需要读的是文学类、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班级管理方面的书籍,这样的书籍需要细细的品读、感悟,让那文字中的营养,慢慢地渗透到灵魂当中,使自己的素养底蕴更厚实。一年读多少本书?从去年开始,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每个月一本,一年不少于12本。这个目标暂时不会改变,每一本书,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感悟。写什么呢?对我来说,写教育叙事,教育随笔,写读书笔记,写育子心得,写生活感悟是比较现实的。参加简书日更也是给自己的一个监督和促进。
2.建构自己的精品课堂
孙老师以自己的语文课为例,与我们解读了如何建构自己的精品课堂。什么是精品课堂?孙老师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解读,精品课堂包含五大方面,课堂素养(学识和特色,研究与突破)、课堂内容(课堂设计,课堂组织)、课堂条件(课堂资源,课堂环境)、方法与手段(理念与实践,巧妙与艺术)和课堂效果(评价与建议,高效、有效与实效)。对照这个表格,我觉得自己,勉强可算达到50分。按照孙老师的说法,算是有打造精品课堂的意识吧。

如何打造自己的精品课堂呢?首先要从自己擅长的那一块儿做起。我可以从语音教学方面或者口语交际教学方面入手,也可以从英文歌曲在英语课堂的实践进行尝试和突破,使其成为自己的一个专业主攻,并最终形成特色。在达成这一目标之后,再触及次擅长的,慢慢的才能够做到“兼善”。先达到“专善”吧,“兼善”是以后要考虑的。
三、阶段性复盘
所有的规划都是写在纸上的,只有真正的去实践,阶段性的进行复盘,常常自问自省,“我做到了吗?”,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反思、整理、总结才能让自己走的路更加清晰。
经过这一番思考,我觉得自己向前走的方向逐渐明朗起来,也许这就是意识的提升吧。接下来我需要在实践中去尝试落实!
心静,心定,心恒!静下心来,做自己认定的事,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终有一天,我们会迎来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