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免费体验,福利且多,不信你试试】
2014年上半年时,加完最后一笔仓,我实在是没钱了。我记得那年最后一次加仓,比如招商银行是在11.5元以下,比如浦发银行是在9块多钱的样子。无论如何,我觉得都够便宜了,但加完仓后又跌了大概五毛钱左右。我想,算了,不看了吧,分红不错,拿着呗。
讲到这里我有点好奇——会不会有人问,2006年我的招行成本价13.5,2014年还在买11.5的招行,价格相差不大呀~~~~如果有人有这样的想法,那说明你还要学习哦,这两个价格的数字不能直接比较哦,需要复权的。
等待的过程中,博客上看到又一个深圳人,姓李,写的一篇文章,讨论银行股的价值,恰与我的想法趋同。比如为什么建设银行在四大行里最有活性,比如当时浦发银行的投资价值、招商银行的特殊性。既然有了相似的观点,就会增强自己的持股信心。
不久,股市真的起来了。
2014年的下半年开始,走出来一个丰收年。
那时银行、券商,轮番上涨。我因为连续在熊市多年中,持续加仓金融股,在2014年下半年完全挽回之前损失,并且获得不小的利润,算是一雪前耻。这就是等待的力量、长线的力量。这时我就明白了那句老话:横有多长,竖有多高。或者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当然,当时的熊市从2008到2013,实际上是五年不开张。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还有一种特殊的场内基金,叫分级基金。也让我赚了不少钱,最疯狂的时候,连续涨停,很短的时间内,直接就是30%至50%的收益。虽然当时投入分级基金的钱不多,但赚起来确实很爽。
分级基金,是把1份母基金拆分成A端基金、B端基金;A端可以借钱给B端,但要确保A端有保底如债券的收益;B端相当于可以从A端融资借钱、放大牛市收益,但同样要承担放大跌幅的后果,因为在下跌势中,B端还要拿出钱来确保A端的保底收益。
而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正是从高分红的银行、高波动的证券开始,同时还有保险。这些都是我的大仓。既然对持股有信心,自然对金融B、证券B、银行B有信心,于是拿到了连续涨停的一段时间。
但是B基金是双刃剑,下跌时放大跌幅。所以不久以后,上层叫停了这玩意儿。我经历过连续涨停的B基,也经历过连续下跌的B基,庆幸是总体是在B基上赚到了一点。
好像就是在这前后不久,我开通了融资,因为自己感觉自己懂得了借鸡生蛋。最初的融资利息很高,8.6%。现在低多了,我现在大概是5.6%左右资金成本。融资是另一个故事,以后有空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