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珍妮特,爱上了同龄女孩儿海伦。这在信仰虔诚的养父母眼里,自然是大逆不道,不能容忍的。珍妮特不得不在女友和养父母之间作出选择。最终,珍妮特和养父母关系破裂。16岁时,她决定离家出走。养母问她为什么,她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有一件事我知道:和她在一切的时候,我很快乐,就是快乐。”
而养母却说:“可以正常的话,你为什么要快乐呢?”彼时,年幼的珍妮特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多年以后,52岁的珍妮特写了一本自传,书名就叫《我要快乐,不必正常》,即是对养母的回答。
看到书名我不禁感到非常好奇。快乐和正常,并不是一对反义词啊,为什么要快乐,就不正常了呢?对于生长于正常家庭和环境下的我来说,很难理解这一点。
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一、珍妮特是谁?
珍妮特·温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是英国的当代作家。1959年8月出生,自小由笃信基督教的家庭收养,16岁时出走,此后靠在殡仪馆、精神病院等地兼职完成了在牛津大学的学业。1985年,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出版,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首作大奖,赢得国 际声誉。2011年,出版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2016年,温特森入选“BBC 100位杰出女性”名单。代表作品有《写在身体上》《给樱桃以性别》等。
"你诞生何处,出身,地点,当地的历史,以及它如何与你的个人历史交融,标记了你是谁"。
珍妮特1959年出生在曼彻斯特。生母在17岁时,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像猫生小猫一样随便"。不到六个月就被领养。
她的养父母原本想收养的是一个男孩,珍妮特并不是他们期盼的孩子。因此,她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婴儿,在这个毫无血缘的领养家庭里,注定得不到爱。
养母身体多病,性情古怪,消极厌世,且患有抑郁症;养父工作辛苦,生活极其节俭,对除工作以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这,就是珍妮特的生长环境。
我母亲不热爱生活。她不信有任何事会使生活变得更好。她曾对我说,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一会儿之后,问她桶盖是关着还是开着。
“关着的,”她说,“没人逃得了。”
我就是没法活在一个合上盖子的浩瀚的垃圾桶里。
在这样暗淡,缺爱的生活环境中,珍妮特一心想要逃离。那么她究竟靠什么支撑自己的逃离之梦,是否能够成功逃离呢?
二、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
养父母家是暗淡压抑的,养父冷漠,养母执拗抑郁。如此环境,令珍妮特一心想逃离,但年幼的她却无能为力。
书,在此时闯入了她的世界。读书就是她最大的乐趣,也是最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安全感的一件事。
而养母是不允许她随意读书的,珍妮特想尽一切办法,悄悄躲起来读书,从中汲取知识,力量,光明和温暖。在她眼里,书不是藏身之处,而是安身之所。
当养母发现她的"藏"书之后,愤怒地将其付之一炬。由此,珍妮特发现,任何外在的东西随时都可以被人夺走,只有内心的东西才是安全的。
书被烧了,她就把书上的内容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安放在心里,然后,她带着这些书一起逃离。
16岁那年,她与养父母决裂并离家出走,从此开始了一个人四处漂泊的生活。可想而知,她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即便如此,她依然不忘在艰苦谋生之余,去图书馆读书。有书相伴,生活依然很苦,却不孤单。
后来,她对自己说,我可以自己写书。1985年,在她25岁时,她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出版了,并大获成功。珍妮特也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
三、爱与回归
在事业大获成功的同时,珍妮特的感情却历经波折。
童年时期,在养父母家里,她始终没有得到爱与接受。来自原生家庭的伤痛,导致成年的她无法正常地爱一个人。在与恋人(同性)的相处中,也产生了大量的矛盾和不可调和的冲突,以至于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爱,永远是一种能力,爱来源于被爱,你被人爱的模式将反映在你爱人的行为上。
生母给了她生命,却因为无力抚养而不得不将她放弃,她继承了生母的基因和性格特点,活泼开朗又反叛独立;养母领养了她,虽不能给她温柔的抚慰,却给了她必备的生活和教育。
她喜欢生母,却无法融入生母现在的生活,她与养母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却又与养母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
我们永远都无法否认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无法摆脱岁月写下的历史,就算是远远丢弃,也终将回归。
如同年少时期一样,珍妮特通过阅读和写作,找寻出路。于她而言,这是一种精神疗愈,她的身体和心灵都从中汲取了力量,状态逐渐恢复。
最终,珍妮特得以走出阴霾,理智地看待真实的生活,跟一切不愉快和解。在历经波折之后,珍妮特也终于找寻到了她曾经最渴望也最匮乏的东西: 爱。
爱,这个艰涩的字,一切起始的地方,也是我们最终归来的地方。
读完本书,看到珍妮特不幸的童年,我就理解了书名的含义。珍妮特是一个极度缺爱的人,对她来说,只要有人能让她感受到爱,感受到快乐、自由和温暖,就足够了。哪怕这个人是不被父母和世俗接受的同性,哪怕在别人眼里,这是不正常的。
所以她说:《我要快乐,不必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