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情绪管理的方式,我们先从一个例子入手。比如,我们有一个孩子,他今年一岁半,刚会说一些单个的字,他的名字叫壮壮。
今天是周一早上,他们起晚了,加上壮壮在早上穿衣服时的各种不配合,临出门的时间已经让接下来的行程足够匆忙了。好在日托园刚好是在同一个小区的社区店,妈妈走路十分钟就可以把壮壮送到日托。
可壮壮一进入日托园门口,就开始死死搂着妈妈哭起来,并且用还不是非常熟练的语言,一边哭一边叫着不要不要,表示他不要待在日托。
如果你是壮壮的妈妈,你会有怎样应对方法?
在这种情形下,有三种常见的应对方法。
一种家长会直接跟壮壮说,“怎么能不去托儿所呢?每个人总是要长大的,长大的孩子是要离开家的,根本不需要感到难过。”临走的时候妈妈还许诺孩子,如果今天他可以乖乖的待在托儿所里,晚上接他回家的时候,他们可以去吃麦当劳。
这时旁边的老师可能也在帮忙,她会说看我们这边有一个很好玩的新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第二种家长是一种严厉的家长,在孩子不配合时,他会声色俱厉跟孩子说,“男孩子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你再哭,我就不要你啦。”最后可能夺门而出,只留孩子一个人在背后哭到昏天暗地。
第三种家长看到壮壮正在伤心地哭时,他会抱着壮壮和他一起共享情绪,并且感同身受地和他说,我知道你真的非常想留在家里跟我待在一起。
这种家长既没有打骂孩子,也没有哄骗孩子,但是这个家长自己心里也清楚,肯定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待在家里。所以到最后他自己为这个局面找了一种折中的做法,他说要不我再陪你玩十分钟的游戏,然后你就待在托儿所,我就去公司。这种做法的效果会持续几天,但是无法保证有持续的效果。
如此说来,这三种方法都不是理想的应对方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三种教养风格的解读。
第一种情况,家长用哄骗贿赂的方式让孩子乖乖待在幼儿园,等晚上来接她的时候请他去吃麦当劳,这种属于忽视型的家长。这种家长会漠视、忽略乃至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归根结底,这个家长所求的不过是结果罢了,她完全是不想和孩子的情绪有任何的瓜葛。
于是我总结了两句话,这一类型的家长是“只求结果,不问情绪”的忽视型。有点儿像是缩头乌龟,因为不想要直面孩子的负面情绪,于是用曲线救国的转移注意力法,让孩子能够情绪暂时得以缓解,乖乖待在幼儿园。
第二种类型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采用口头或是武力恐吓、威胁的方式逼孩子就范的一类家长,这一类家长我们称其为压抑型的家长。
恐吓和威胁,都属于是惩罚的范畴,我们上节课也讲到过了惩罚的种种弊端和危害。这一类家长完全像是一个随时准备进攻的鲨鱼,露出尖尖的牙齿,只要一有不顺心顺意的地方,就准备一口咬上去。
压抑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消极情绪会持批评的态度,他们经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用两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一类家长的诉求,就是“这也不许,那也不许”的压抑型。至于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自然是家长自己定出来的。
第三种类型的家长在开头做的还是很好的,她跟孩子一起共享情绪,承认孩子非常伤心,想要和家长一起待在家里面,但之后好像又是一种放任不管的态度,随孩子自由发展,我们称这一类型的教养风格叫做“放任型”。
这一类的家长他们包容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给孩子的行为划定一个合理的界限。这是“毫无原则,只管认同”的放任型。像是一只母鸡一样,因为在自然环境中,母鸡养小鸡的方式完全就是一种散养的方式。
这三种类型的教养方式由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博士提出,我这里只是借助他的理论为大家做个分析。那除了这三种教养方式之外,是否有一种更好的、更为合理的教养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第四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叫做情绪管理型。
这一类家长会无条件地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指导,为幼儿设立约束,教孩子如何调整情绪,找到适合的表达方法,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用八个字概括一下,这是一群“既有原则,又懂认可”的情绪管理型家长。
还是刚才那样一个情景,一边是不愿上日托的壮壮,一边是需要立马出发去上班的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妈妈和壮壮说,壮壮我要走了,此时的壮壮死死地抓着妈妈的衣服,一边哭一边说“不要”。
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和壮壮说,看上去你真的非常不想待在这里,我猜你大概是想和我一起待在家里面,是这样吗?壮壮一边啜泣一边点点头,家长接着说,我想我能够明白你的感受,我有的时候也非常想和你一起待在家里,一起在我们家里的沙发上共同读一本书,或者是一起去公园里面玩。
但是今天我的计划是我要在九点的时候赶到办公室,和我的同事一起去工作。此时的壮壮似非似懂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接着,妈妈继续认可孩子的情绪,她和壮壮说,我猜我们今天不能待在家里,你一定感到失望和伤心对吗?壮壮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妈妈接着说,我也感到有点伤心,这个时候他抱着壮壮,让他在他温暖的怀抱里继续待一会,甚至是哭一会儿。家长接着说,我想我知道我们可以怎么办啦,晚上我接你回到家,那时我们即不用去上班,也不去不用去托儿所,我们就可以一整晚都待在一起,想想晚上我们可以干些什么呢?
家长接着说,我想晚上我们可以一起烤曲奇饼干,我可以帮你冲一杯配方奶。我们甚至可以一起看喜羊羊与灰太狼。
现在离我上班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但是我答应你,我会在今天离园时间的时候来接你,当家长跟壮壮说这件事的时候还用手指着教室里面一日常规图表当中离园时间的那一张卡片。
家长说,现在我们是来园时间的环节,我们要度过今天长长的一天,经历过如此多的一日常规环节之后,在离园时间我就会来接你了,那个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灯光也就会亮起来了,我们就可以一起走路回家了。
接着家长把孩子放下之后,再次跟她郑重的道别了之后就可以离开去上班了。
壮壮也许在他背后或者是在门的后面仍然会哭,但是我在想壮壮他会逐渐的明白一个事实,他的妈妈是会回来接他的,只不过他现在要去上班,而他需要待在托儿所。而且他内心应该也是逐渐在积累安全感的,因为妈妈会持续做这些事情——在临走前郑重的跟他道别,给他温暖的拥抱,和他说在离园时间的时候他会来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