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接受并认识死亡,也就学会了如何更好的活着。
“死亡”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因为我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活力四射,荷尔蒙到处释放的年龄。
如果非要说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是什么时候,可能会让大家失望了,它并不在我亲人逝去的时候,因为我没有参加过一场亲人的葬礼。
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是怎么回事,来源于我从中学开始就一直崇拜的精神偶像--李开复。
对于李开复老师,我不用做太多的介绍。但就是这样一位在事业、家庭、社会……上如此成功的人,却在2013年得了淋巴癌--这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疾病,处在死亡的边缘。
还好李开复老师最后奇迹般的治疗成功了。就像开复老师说的,我是被上帝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人。
自此,开复老师便把自己在得病后,面对死亡的所思所感总结出版了一本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也就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认识到死亡,从中我也看到了开复老师的变化。
结果到头来,在我生命仅存最后100天时,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我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重要的事情搁到了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上。
看到开复老师的这句话,我真不知道做何感想。
以前把开复老师作为自己的偶像,是他的传记和写给青年人的几封信深深的影响了我。就像他的传记名字一样《世界因你而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它们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追逐影响力、个人价值的种子。
可是这一切都在看完《向死而生》这本书后破灭了……
开复老师在他书中这样写到:
在生命最后时刻,好好地做几件事:
(1) 让我的亲人、朋友知道我真心爱他们,是他们让我的生命充满温暖与光辉。
(2) 我要跟他们一起度过难过的时光,让我们彼此的生命都记住在那个时刻里我们互放的光亮。
(3) 我要在活着的的每一刻都全心全意的活着,我不会在花心思去臆测、追想那些还没到来或者已经远去的事。
他的书里不像以前那样,一直强调的追逐自身的最大价值和影响力。
比如:以前总是做可以增加自己影响力的事情、只到知名的大学演讲(因为这样可以最大化的影响学生)、做演讲前会很好的构思怎么说才能最有价值……
可是从死亡的边缘爬出来后,开复老师的一直所信奉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他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在亲人、朋友的身上;开始认真的享受每一天的时光,活在当下;不会去刻意的安排演讲,就算演讲,之前也不会刻意写稿子,而是跟随内心去演讲……
看完本书后,对我这一位正在向上攀爬、追逐自身价值最大化、拼命学习工作而花少的时间跟亲人朋友在一起的人来说,真是当头一棒。开复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追逐的一切都是他所要摒弃的。
书中写到一篇报告,美国医学研究院曾经采访过几百个即将死亡的病人,总结了人们这一辈子通常做过的最后悔的五件事:
(1) 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 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那么多精力工作。
(3) 我希望当初我能有勇气来表达我的感受。
(4) 我希望当初我能花多的时间在亲人身上并和朋友保持联系。
(5) 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得开心一点。
可是对照现在的年轻人来看,我们到底做到了几点?难道我们也要像那些濒临死亡才去后悔很多事情没做的那些人一样吗?
李开复说:“在‘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的信念之下,我出版了五本书,发过一万多条微博,拥有5千多万粉丝,举行了五百场演讲……但当面临癌症的时候,我心中闪过的每一个念头都与我的工作毫无关系,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自己的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
“如果不是癌症,我可能会循着过去的惯性继续走下去,也许我可以获取更优渥的名利地位、创造更多成功的故事,癌症把我硬生生推倒,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让我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如果生命只剩下100天,我们会怎么来度过呢?
《在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时,李开复总结了健康无价;一切事都有他的理由;珍惜我们的缘分;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避免一些诱惑;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人生到底是为什么这七个学分。这些也都是我们青年人必修的学分。
乔布斯曾说过:“记住你即将死去。”
因为所有的荣耀与骄傲、难堪与恐惧,都会在死亡面前消失,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如果觉察到自己沉溺于担心会失去某些东西时,‘记住你即将死去’会是最好的解药。
年轻人,是时候去认识死亡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