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笔主去年开过一家饮品店,也开通了各大外卖平台,自然关注了下各个平台上的商品定价啊,促销活动啊,对于定价这件事有一些思考,在此记录一下。
标准化与价格的关系
当一个商品/品类的标准化程度越高,那么通用性就会越强,可替代性也会越高,往往供给量也容易越大。那么对于这种品类来说,通常来说市场的价格已经比较透明了,它所能被消费者所接受的价格范围比较聚焦固定。这类产品用户很容易在内心建立起一条度量的基线。当价格发生变动时,用户的感知是非常明显的。就好比一碗50元的米饭,标准化通用性供给量如此大的商品,定这么高的价格,用户很轻易就能感知到价格太高。
当一个商品/品类非标准化程度越高,那么定制化个性化就会越强,可替代性也会越弱,往往供给量也不会那么大。 那么对于这种品类来说,价格区间的范围很容易跨度很大。 也就说,价格变动对用户的感知是不明显的,因为他内心很难定义好一根衡量的基线。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本身是决定价格的根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化表现。通常一个商品的价值往往会受到社会普遍认知的影响。典型的例子如钻石,最早只是普通的矿物而已,但是由于供给端的商家赋予了爱情的包装概念,需求端的用户群体又普遍认可之后,供需双方重新对钻石的价值进行了定义。
好像上边所说的,过于放大了价值受主观性的影响。那我们再深挖一层,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度量。同样劳动量下质量不同,都会影响价值。那是什么来区分这些情况的价值呢,仍是认可,可能体现在销量,品牌等等。所谓品牌,也是劳动量产生价值的品质的一种认可权威程度嘛。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才会有那么多品牌广告,就是期望在我们的心智中强化他们商品的价值进而是价格。
我们来聊聊一个新商品推出时该如何定价
两种场景:
1.已经是成熟竞争领域的商品,商品主要考虑的是同市场已有的产品来比,自己的需求解决效果是否优于竞品或解决效果相同下效率是否优于竞品,自己是一个为特定群体定制化的产品还是标准化的通用解,本质上比较的是自己产品价值层面及产品解决需求的价值层面同竞品的差距,从而制定自己的定价策略
2.自己的产品为该领域首创者,这时产品的定价空间还是挺大的,通常来说可以基于自己产品的价值和预期消费者会为解决这个需求所付出的的价值进行综合。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定价策略,是你的定价范围内,用户能否获得该区间内的最大满足。这个思路并不仅仅限于自己所在的产品领域,而是站在用户的可供选择的全部。 比如说30块钱的一顿饭和30块钱的电影票,那个30块的电影票更能有更好的满足感。也就是说你的产品最好能成为该价格区间内的相对最爽的体验,或者起码是该区间下垂直领域内的最爽体验。 这样子用户对你这款产品的记忆点和认知度会更高。
其实以上两个方案都是为了定价时能更好的站在用户认知的角度去理解决策过程,毕竟用户的购买一定会有一个相对性的对比衡量。
谈到这里引发了对促销话术的思考,生活中很多售卖时喜欢利用这种方法,一年X元,平均每天才Y元,不到一包烟/一杯奶茶的钱,却可以实现XXXXX,对自己的投资等等。 其实还是营造了一个场景:价格区间的衡量比较,化大为小,去助推了用户的选择。而商家选择营造给用户的对比对象,往往是最稀疏平常的行为,从而使用户产生我只花了更小的成本,却收获了价值更大的体验。
谈谈外卖平台的促销定价
对于外卖平台上的主要商品菜肴来说,这类产品是相当非标准化的,每家店周边的客群结构也是相当非标准化的。作为平台方经常会进行各种平台活动的推送报名,即是首页资源位的那些9.9啊,19.9啊等等。其实这种通用的营销一口价,还是挺抹杀商户自己的个性化定制的空间的。强以价格低为导购的方式太损伤商户的品牌认知和产品价值了。产品的营销形态更应该效仿天猫淘宝那种通过平台发券的形式,这样就不会损伤商户自己的品牌,还可以更好的发挥平台方的数据优势,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不同的补贴金额劵(仍然可以是商户让利,而非平台方补贴,只是展示形式变了)。
现在外卖平台上已经有很多个性化定价的补给资源位了,情况好了很多,但是作为主要曝光位的平台统一活动,仍然还是一口价的形式,个人觉得是有改善空间的。
以上,就是关于产品定价的一些想法。我所说的,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