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是习俗,虽然自己不会包,今年却吃到了很多朋友的手工粽子,忽然发现大家越来越注重过节的仪式感。很高兴我们又回到了从前慢慢的时间。
记得以前端午节到来之前,妈妈从三月开始便开始陆续把鸭蛋存起来挂在篮子里,然后熬一大口瓶盐水,把鸭蛋泡进去,经过很长时间的浸泡,等待它可以煮出后可以渗出红油。刚开始妈妈会煮着试试,如果时间不到位,味道不咸,也不会出油。只有等时间到了,才会有像玉石一样的蛋白,切开后煮熟时蛋黄有点红色,切开后渗着红油,配上白粥油条,简直绝配。
还有粽子,用个大木盆泡上粽叶,先用水一片片洗干净。然后泡好糯米,可以做成各种味道,白米,赤豆,蜜枣,肉都可以入粽,粽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新鲜的粽叶用白棉线拴紧,饱满可儿,放在大锅里煮着,弄堂里到处飘着粽香。
到了过节这一天,家里要熏香,中午时分用一个盆放上艾草,我们就在外面玩,大人会把把雄黄、朱砂用酒调兑好,洒在屋内外的墙边、角落,用来去“五毒”。剩下的搽在我们的额头上,耳朵边或腮下,大人说这是去五毒的。妈妈还会做香袋,在节前几天就开始找些细碎的布料,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做成“菱角”、“布猴”和心形的“香包”。用布包上香料、雄黄、朱砂等,然后缝制成各种形状,外面用五彩丝线缠绕、编织,并系上穗子和拴挂的丝线或绦子。香包鲜艳漂亮,而且散发着香味,这是儿时端午节的味道。
中国古人崇拜五色,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束线,就是把五彩丝线缠绕在幼儿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以求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端午是五毒月,保身、养身、驱瘟祛病是古人非常注重的。
今天在《初学记》的“风土记”中读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古先民知道,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是瘟疫发作流行的盛期,因此,驱邪除病是端午节最原始的根本动因。这一天,人们常说,“百草为药”,因此每到端午,百姓便纷纷到郊外去采摘香艾、昌满等清热、解热毒的草药回家洗浴,以驱邪避瘟。南北朝时期的宗懔在其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屈原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到了后来,因人们在江上戏游,便想起了屈原,尊崇他的爱国情志,因而以此节纪念、缅怀他,遂相沿成习,从此以后增加了端午节的民俗内涵。”
越来越有民俗感的端午节,是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注重,幸福就在生活的点滴小确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