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吃不可少。
维吾尔族的抓饭烤包子拉条子是最基本的要求,回族的粉汤丸子汤、哈萨克族的熏马肉马肠,都是必食之物。黄面烤肉、椒麻鸡、面肺子、凉皮子、自制酸奶都是解馋的好东西。
每日奔波去找好吃的,是否胖几斤已不在乎,能满足记忆中的念想,就足够了。
回来都会被热情的同学朋友请了又请,拉去少数民族家里,看着他们宰羊、扒皮、分割、炖肉……没有比这更高规格的接待了。桌上的面点摆得满满的,葡萄干巴旦木核桃盛在小盘里,先来壶奶茶暖暖,再吃点馓子垫垫肚子,不一会儿,胡萝卜羊骨头上来啃骨头,烤馕烤肉串也好了,没抹干净嘴角的油,拉条子接着端上来,摇头说吃不下?哎!后面还有羊肉汤饭呢!
去少数民族餐厅吃饭,通常是被禁烟酒的。夏日里在凉棚盘坐,冬日里有烧旺的炉火,吃碗家常拌面,神清气爽。把白菜羊肉辣椒土豆洋葱同炒,浇拌在筷子粗细的拉面上,每一根面条上都有浓浓的菜香汤汁,一口下去,连吸带咬,筋道有味。一盘面也就一根面,事先搓成条抹好油盘在盆中,炒好菜后烧水下面,又是一个生动的景象——抻、拉、甩、弹,动作幅度要大,胳膊膀子要使力,手里的面瞬间变细变长,一根能拉出十几米。
拉好的面煮熟再切成小丁,与西红柿辣椒洋葱羊肉一炒,就是丁丁炒面。这个面费时不好做,在北京几乎找不到正宗地道的了,通常用西红柿酱草草一炒了事,不尽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