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集体备课议题:
学生的基础情况差异较大,面对基础严重薄弱的学生,该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教学策略、教辅使用和作业布置。
一、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对教师教学策略的选取具有导向性作用,部分老师反映,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一些常规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就已经足够,学生会自主跟随老师的步伐进行思考,教学效率较高。但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这些方法就“失灵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也不够集中,教学进程的推进就遇到了难题。
针对这一个问题,老师们讨论出的解决措施是:为学生点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常规的提问过于笼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就在问题设置上更加地具体化、精细化,为学生划分好层次和角度。例如,初一上学期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四季美景的,教学中避不开一个重点:景物描写,那老师带领学生分析的时候,就要提前明确景物描写涉及的方面,先是景物内容(写了什么景),再是景物特征(什么样的景),再是艺术手法(怎么写的景),最后是抒发的情感(为什么这样写)。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基础层次,老师对学生回答的要求也不同,针对层次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引导学生回答时兼顾知识考点(隐藏信息)和能力考点(情感信息)。
除此之外,面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还需要给予教学策略、教学形式上的多样,使课堂充满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首先,每个课堂都可以设置一个足够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这节课的知识点及逻辑系统,但形式上可以包装得更加新颖。比如《观沧海》的教学中,核心问题可以设置为“曹操在征乌桓时,是胜利还是失败?”既可以调动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问题导入到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上。
其次,将小组讨论加入到课堂中,给予学生讨论、合作和发言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讨论的组织上,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引导,明确讨论的任务和目标,利用工具和支架(A4纸、表格等)使小组分工更加清晰,同时尽量给予多个小组发言的机会,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教辅使用
语文课堂究竟需不需要使用教材解读类教辅,这不仅是家长苦恼的问题,也是老师们十分纠结的难题。当课堂进行得顺利,足够将学生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那么教辅就变得可有可无,但当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大部分时间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时,使用教辅便成为一件十分有效又必要的事情。
对于基础严重薄弱的学生,教辅的存在是一剂良药,但良药要使用恰当的方式服下才能效果好,因此教辅的使用方式也十分关键。学生们最好是课下使用教辅,尤其是课前可以作为预习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看教辅,做批注,为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教辅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部分学生不经过大脑思考、将教辅上的东西匆匆抄上书本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必须做适当深入,不仅要求学生回答得完整,而且要追问学生为什么是这个答案,督促学生进行思考。
三、作业布置
作业的布置也与学生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密切相关,针对基础严重薄弱的学生,作业需要涵盖的范围较大,从不同角度考察和督促学生。
此时不妨使用较为传统和高效的作业布置方式:常规作业、复习作业和预习作业。常规作业包括日常的练字、阅读等,要求学生养成长期的学习习惯;复习作业包括课后练习册、思考题等,考察的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预习作业包括抄写、批注、练习册基础板块等,旨在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常规、复习和预习三管齐下,帮助基础严重薄弱的学生跟上课堂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无论使用哪种策略和方法,都是为了学生服务,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明确了以上目标,教学才会往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