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通俗来说就是把一些无法用钱衡量的事物转化为心理货币。
为了加深对心理账户的理解,我从网上找了几个例子。
举例1: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举例2:
跟团旅游:先付掉旅行所有的费用和先付一部分钱,然后每次门票费再另付可能路线、费用都一样,但舒服度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种是怎么玩乐怎么高兴,因为钱已付了;后一种情绪变化会比较大,因为总在掏钱。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让痛苦分阶段,既然痛苦不可避免,就应让让痛苦一次到位,剩下的全都是好的。售房也是这样,售楼合同书一定要清晰,将所有的成交流程、费用列清,我们千万不要采取"先钓鱼再上钩"的策略,让客户一步一步地感受痛苦。
举例3:
正常人如果月末得了500元的奖金,可能拿出400元去买心仪已久的领带,把剩下的100元做为零用钱。但是如果获得了5000元,反而没有动力去买400元的领带,也许会将5000元钱存入银行。
一个10元等于两个5元吗?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认识和行为决策有不同。认识到如此,那么做为子女,每年一次性给一大笔钱孝敬父母,不如分若干次以小额的形式,这样促使他们真正使用这笔费用。
以上举例来自百度。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心理账户的存在,了解非理性的效应。应该明白钱是等价的,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数额的收入一视同仁,做出一致决策。
要理性对待金钱方面的心理账户,那如何对待人情债呢?
人情债,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更容易出现心理账户的情况,但人情债却不能太理性的对待。
因为,人情债说不清,还多还少不知道,每个人心里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
如果自己帮了别人,不要过多的耿耿于怀,忘掉就好。
如果别人帮过自己,一定要记得,而且还的要大气。
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尽可能的少麻烦别人,减少心理账户负债的情况。
遇到别人寻求帮助时,尽可能的帮忙,多往自己的心理账户里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