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种种,皆成今我。
时间过得有些久了,却也不过十几年。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你如果认识最初的我,一定会不认识后来的我。
从小学至高三一直有保持记日记的习惯,也常喜欢翻看以前写的东西、动态。记录的东西慢慢在改变,幼稚的语气变得略带做作的无病呻吟,时常愤青。
当高三的我站在主席台上在全年级前作国旗下讲话,当我站在舞台上进行英语口语比赛的背诵,那时的我是当下的我。事后想起演讲时话筒没声后,台下闹哄哄看热闹说闲话的一片,那个毅然放下话筒,扯着低沉嗓子令全场安静的人,是谁;那个比赛前放下稿子自信昂着下巴注视台下观众,即使背错了也平静圆过的人,是谁?
有时候就凭那一瞬间的动力和勇气,就可以一往无前,取得令我自己都惊讶的结果。
那是曾经的我想都没有想过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受童年的影响,所以,一切的因果都要追溯到生命的最开始的地方。”
沉默寡言,默默无闻,毫不起眼,内向孤僻。直到小学六年级我帮人发作业本,都搞不清全班人的名字和座位。从小和我一起玩的小伙伴和我分开了,一个人去上了一年级,没有认识的人,没人跟我一起。
小女孩从空旷的教室走出,看着操场上游戏的人,她很想像以前那样和朋友一起玩,那些人的嬉笑玩闹,让她期待而感到疏远。她始终记得,站队放学时,本应站在原来的位置,却突然被前面的女孩赶走,“这不是你的位置”。明明是的,环视四周,竟没有自己的位置,原本两排的队伍,她成了第三排,自己都觉得突兀。措不及防被老师叫走,拿着作业本说着女孩听不懂的东西,她不知道怎么回事,说了什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什么都不知道,只记住了老师凶狠的语调,一个劲地推搡着她步步后退。但是她没有愧疚和难过,因为她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奇怪的是,女孩的成绩渐渐在班里名列前茅,受到了老师们的赏识,有了几个固定的朋友,还一起合作写了小说。女孩以班级第二的成绩进入初中,新的生活开始了,她很想念从前班级的时光,还有很要好的朋友。但是踏踏实实融入了新的学习和生活,一切渐渐走上了正轨。期中考试第一名的消息令她自己更难以置信,那是从没有想过的,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没有喜悦,没有吃惊,似乎过于平静。后来在成绩上的事,也习惯了。小学时珍视的奖状那时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不再是她想要的东西,再也无法给她带来满足感。而她的朋友,都是各自班级前茅,其中一个从三年级起始终保持年级第一的位子。因为成绩的优异,获得了全班同学和老师们的关注,成为焦点,所以女孩变得越发自信,乐观,开朗。性格内敛沉静,课间做作业,看小说。但该放开的时候完全放得开,也喜欢与组员开玩笑、打闹。小学没回答过几个问题,在初中她却成了最喜欢举手发言的人。虽然后来很少拿第一了,却从未掉下过前三。初中三年,女孩一直为了第一而努力。那是她曾经达到,也能够达到的位置。直到初三的寒假。
县里的高中提前招收初三生,拟录取进入“精英班”,实质上,就是为了留住“好学生”。犹豫再三,女孩坚定了又一个信念:绝不离开相处两年半的同学和老师! 可是开学了,女孩也离开了。在这个陌生的新环境,有一起离开的同学,也遇见了很多老同学。另一个朋友(A)也在,B打算去省重点读高中,依旧在努力保住自己的全县第一的位子。中间的两年半,是没有彼此的日子,但这并不影响,她们再次相遇。她们一起,度过了新奇的这半年。本以为在这个集结各地“精英”的地方女孩会黯然失色,但是,没有,虽然不再是最好的那几个,却从不曾比别人差过。中考结束了。那个新的班级里的所有的人,都无时不在想念着曾经学校的同学老师们,却又在这短短四个月,成为新的家庭。那时女孩不知道,那是最特别、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以至于三年后,她依然在不断回想。
高中生活开始,女孩和A再次分到了不同的班级,新的班级有新人的加入,但大部分还是原来初三的两个班的人,并不全是陌生。高中一开始就是紧张而忙碌的学习,女孩开始学的吃力,无法再进入年级前十。不再是焦点,却也甘于此时不扎眼的位置。新的班级有了更耀眼的人存在,以压倒性的分数稳居年级第一。女孩想起了B,在高手如云的省重点,他是否会黯然失色?成绩一度变得十分糟糕,女孩时刻紧绷,她无法找到从前得心应手的感觉了。
高一那年的寒假,学校分了两个校区。就不是女孩了,是我了。
我分在了另一个,与从前几个关系好的同学都不在一起,我又变成了一个人。我反应太慢,在别人与新环境挣扎的时候,我只做我该做的事,并没有多想。是了,那是那个女孩曾经的感觉,后来的我又找到了,然后从未进过前十名的我一下子拿到了新校区的年级第一名,令于我来说新的老师(高一时另一个“好班”的老师们)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班里有他们班原来的第一,他们毕竟偏向以前的学生。而我们也总觉得“寄人篱下”。一把手的位置似乎总有话语权,我组织了同学准备话剧表演,那是我最投入,成就感最高的一段时间。而后来的两年证明,这的确是我高中三年最具有色彩的一抹。之后,成绩下滑了,第一成了昙花一现。
原来,这就是另一个我开始的地方。
高二。A选了文科,B的生活也不尽人意。我们再次分班,班里成绩好的相处得近的又被分走了,他们越来越好,我们越来越差。整个班级就像曾经的我一样,自信被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摧毁。敌意和仇恨从不甘开始。因为初三和高一最初的班级,我有极大的落差感,不仅在于我自己,也在于整个班级。本就孑然一身的我,更不愿再融入。以狠厉、强势的语气表情在班会上痛斥了整个班,而后高冷、难以相处却在领导地位的我的形象就这样在新的同学面前树立了,同样,也在我的心中。吃饭,进出宿舍,总是一个人我行我素。两个原因:很少有人能赶上我的速度,再一个,就是没有值得我等待的人。 从这个新的班级开始,就从来没想过和这些人一起,总觉得,我不应该属于这个世界。仅有的交流在于同桌和成绩比我好的人之间,和舍友的进一步交流和相处还是从高三开始。为了成绩,几乎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不惜伤害别人。抛弃原来的同桌,一声不吭搬走,和理科好的人同桌。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猜测,甚至不在意班主任的。我们两个因为成绩,经常讨论问题,本身走得就比较近,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又搬到一起,俩人不是搞对象是干什么?当时我非常纠结,最后烦的要死,凭着孤注一掷的决心和狠劲,毅然搬走。不知道是因为顾及我的面子还是对捉摸不透的我的“畏惧”,班主任没有找我谈话。
我一点一点地,将我因变态扭曲的心情形成的性格展露,或者说,故意放大。狠戾、刚强、自我、虚荣、自私、自利、虚伪、自负。我坦然欣赏着这些美好的品质,并以此为荣。这就是我想要塑造的形象,坚不可摧,无所畏惧。凭着这股不甘的狠劲,将所有悲伤化为愤怒,仇恨。在一次又一次绝望和刺痛之下依然倔强而悲壮不肯低头认命,享受着自我扭曲和精神分裂的快感。只是为了,那个曾经灿烂的瞬间,那个曾经达到的高度。升入高三,成绩与前面的人差了一个阶级,那些曾经远不如的人,高高在上的样子,矫揉造作的神情,总是格外扎眼,让我厌恶。直到现在,打下这些字,那时的心情还会一起律动,如鲠在喉。越来越差,越来越差,后来我也习惯了,精分也没什么用了。只是偶尔想起从前,过于苦涩。平静地度过了最后,平静地离开。高考成绩比我预想的好了太多,与中考成绩名次类似。但是,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毕竟,我原来就是这样,或许,我本可以更好。
高一时那个耀眼的存在后来也遇到了挑战,但最终,依然以漂亮的姿态拿下了新区的第一名。分班后的那个第一,从看他不顺眼到相处愉快,他也曾没落过,最后只比我高了几分。那个理科特别好跟我同桌过的人,却在理综上失误,按当时的成绩来讲比我差了很多。让我厌恶的人,也从我的世界离开了。一切都结束了,我可以摘下我的面具了,我可以从那个世界摆脱了。
终于摆脱了。
终于摆脱这个不属于我的世界了。我的世界,我的圈子应该是光芒万丈的,晴朗而美好的,积极而乐观的。
与我几乎失联了两年的A和B,我们终于又聚在了一起。我又可以在从前的世界里继续我的生活了。可是,错了。那个我塑造了两年的,给别人看的自己,就这样随着高考的结束突然消失了,这意味着前期经历的空白,可现在的我无法与曾经的我进行对接。或者说,又回到了小学的时候。因为与AB在小学时结识,虽然期间有那么久在彼此的生活中缺席,可又在一起的时候,还是曾经熟悉的感觉。各自面对,各自成长。尽管,我们都不再是曾经的自己。
高三班主任说我高冷,让她看不透。最初听到这些对我的评价时,很奇怪,现在想来,竟然有些得意。那是我精心塑造的自己,你所认识的,是我想要展现给你的我,包括我一贯的刚强和偶尔的脆弱,即便是那偶尔的脆弱也只是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我而特意去塑造的。
后来的我以为我终于可以不是那个自卑怯弱的小女孩了,变得自信而乐观了。可是后来可以塑造,曾经再也无法改变。曾经受到的伤害和阴影是固执性格的放大和心理扭曲的原因,而曾经收到的温暖与美好使我不会走向歧途,不会对世界绝望。
而刻意塑造的自己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好的、坏的、善的、恶的、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全部加起来才是我,我都爱,也都要!在高三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
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一切,都相应地展现着同时改变着人本身。人生经历、时间选择、构成人发展路径的阶段、人物和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我以前总是想,如果初三的那个寒假没有选择离开,一切会不会都变得不一样,那个我又是什么样的,过着怎样的生活。一个人过得不好,才会格外怀念从前,高中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这样的。我安慰过自己,因为初中走得太顺了,人生不应该顺风顺水。所以高中从新开始,忘掉曾经的自己,以一个新人的身份和最低层的姿态从新开始,打拼的过程才如此曲折,我才会一度成为另一个我。
对,就是这样的。我。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