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在外地打工,今天和我聊天,他说我写的文章看得懂了,还举出我文中的例子,以示我写的精彩。他说的是我这两天写的文章:《没文化没工作,咋办?》和《月光下的乞讨者》。
写作风格的问题,我已经意识到了,也在思考着调整。之前写文章,自我觉得哲理性强,抽象难懂,比如《一个人该怎么选择》、《人到底依靠什么》、《人是自己赋予的东西》,总是想着一股脑地将想说的话集中说完说尽,结果搞的玄之又玄,一般人都看不懂。一个同事直接给我说:“你写的文章看不懂”。
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许和我爱好读哲学书籍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黑格尔、尼采、胡塞尔、萨特等,这些哲人的原著都读过,西方哲学史之类的书籍完整读过的不下五本,当然这方面的文章看的更多了,这让我养成了西人使用长句表达的习惯,并且总是偏向于使用抽象的哲学用语表达思想,这就造成行文的艰涩难懂。
这也和我刚开始写作经验不足有关,一上来就想着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想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尽可能的写出来,直截了当,不留余地。现在想想这种做法虽然直入主题,但缺少铺垫和起伏,全都是抽象的说理,没有形象的事例,就像一顿大餐只有肉而没有蔬菜,太油太腻了,让人吃不下。
当然有些文章讲的就是哲思类的内容,怎么写也不会通俗易懂,比如《读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有感》、《斯多葛派:你可以向命运不屈服》,还有《读卡尔的(历史是什么?)有感》,即使再次重写,我想也不会太好懂,因为它的内容决定了难以用日常的用语表达。
写了一些文章,慢慢地觉得之前的写法有一点问题,抽象的说理太多,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好接受,我就开始想着改变。我的想法是争取用平实通俗的语言把深刻的思想表达出来,用事件,用例子,用情景,将思想寓于具体之中,避免用抽象表达抽象。这是下一步写作努力的方向。
为此,我在笔记本上给自己提了几个要求,目的是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①要注意体验生活,记录生活,把看到的鲜活的实例记下来;
②要注意倾听,记下有意义的话;
③要深入观察,争取发现常见事物不寻常的地方;
④要利用好手机拍照,尤其是拍下带有文字的东西;
⑤要随时记下瞬间的灵感;
⑥要随时记下印象深刻的句子;
近几日,我已经开始按这几个要求去做了,走出门就带着发现的眼睛去寻找,植物开花结果我会记下,墙上贴的标语我会记下,路上听到行人的讲话我会记下,偶然听到的奇闻异事我也会记下,随时随地记在手机上,每天晚上清理一次。几天下来,我觉得很有收获,比如我把女儿上课教室墙上的标语记下,“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用在文章《没文化没工作,咋办?》中,将在大街上见到的白发乞丐,写入了《月光下的乞讨者》文中,还有一些积累的素材,为接下来的写作备好了用料。
我在想,为何会有这样的思想转变?想来想去,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我已经写了一些文字,这些写作的经历虽然不多,但已经足以让我对之前的写法生出厌倦,并且我也认识到这种写法恐怕只会越走越难,除非我真的成为一个哲学家。我转变,我要探索不同的写作路子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因为前面是一片开阔的未知世界,所以我才有更多的创作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