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学一年级那年,奶奶不幸去世。在全家整理奶奶遗物时,寻获一枚银元,民间俗称"一块大洋"。我惊诧我家为何会留有银元?后来听爸爸说,原来奶奶自小也是富户千金,虽为庶出,但其父亲格外偏爱于她,所得荣宠颇多。在老爷子弥留之际,他仍惦念奶奶日后的处境,生怕自己死后其他几房太太及其子女对奶奶欺凌、刁难,于是,他暗中告知奶奶他将400块银元藏至老屋的墙壁之内(民国期间,许多大户人家家中都密藏一些银元),如若他撒手人寰,奶奶便可前往老屋将银元凿壁取出,以备有钱财傍身,也令他死后安心。
老爷子去世后,奶奶按照叮嘱凿壁取银元,之后没多久便嫁给了爷爷。但是即便日子再多困苦,爷爷奶奶从未私下动用过那笔银元,只当是老人留下的遗物,始终谨慎保管。直到几年后,旧日的那各房太太纷纷携子嗣前来寻求帮助,毕竟老爷子去世后家道中落,遗留的资产也所剩无几。奶奶心慈,最终拿出300块银元给各房分了,自己留下一少部分。这之后,随着几次搬家和异地迁徙,所剩银元也零零散散不知所终,最后也只剩下这一块。
父亲讲完那段往事,拿起银元,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掐住银元的圆心位置,然后在银元的边缘处用力一吹,迅速放至耳边听音;不料竟发出嗡嗡的响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种鉴别银元真假的方法。我看着这枚小小的有些残旧的银元,想它必是饱经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心中感慨良多。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任,是上世纪三、四是年代的著名中医。自幼年家道中落,他自主经营诊所,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刻苦钻研中医。师从多门的陈存任,得众家之所长,在中医界小有盛名;在中医面临取缔的紧要关头,与多名中医学者共赴南京谈判,为中医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与很多历史名人结交,积淀了丰厚的人脉。这也为他后期的医疗工作和编撰文章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1049年之后,陈存任迁居香港,同时也为报社编撰专栏,后来这些文章都集结成书,为后世留下了多部经典著作。本书也是其中之一。
在《银元时代生活史》这本书中,作者详细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故事、物价及货币知识包括作者自己独到的理财见解和借钱之道,为我们呈现出一本丰富多彩的民国生活札记。对于民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好书。
这本书以银元为贯穿始终的脉络,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讲述了那个丰富多彩的银元时代。书中为我们呈现了银元的由来、种类、它的铸造途径、使用价值、人们对银元的态度以及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全过程。当然在此期间,作者也汇集了大量亲身经历的事件和个人感受,在陈述故事的同时还时时不忘交代个人的收入状况和当时物价,细节之处彰显主线脉络。
当然,这也并非是一本单纯的生活记事类书籍,它更是汇集了作者独到的见解。从表面看来故事繁杂且琐碎,然而这中间透露出与钱相关的借钱之道、理财见解,同时也通过对旧上海多名传奇人物的描绘,总结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处世之道,颇具丰富的内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银元时代生活史》,去揭秘那个历史背景下的银元时代。
本书将由领读达人金田一鑫鑫通过以下4个主题点带领大家共读:
1 一块小小银元,历经时代变迁
2 银元时代的物价与陈存任本人的收入状况
3 师从多门后,学习到哪些人生态度和处世之道?
4 银元时代下的理财见解和借钱之道
作为一本以银元为主题的民国记事札记,本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即便是以半文言文形式体现,也能令读者读到手不释卷。当然,这本书除了以上罗列的几大要点,书中还介绍了诸多旧上海的名人轶事、民俗风情、年节礼仪、历史故事,读起来也颇富趣味,毫无枯燥乏味之感。整本书不仅仅描绘了银元、钱庄、银行等与钱相关的金融机构及金融知识,更是站在宏观的经济角度体现了旧上海几十年来的时代变迁,对于对民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颇具收藏价值的经典好书。好的,下面我们就随着今天的领读,开启这本饱经时代沧桑的趣味性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