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八十年代物资匮乏的农村。
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光景也不好,回忆起来,整个童年在田间度过,对书本没有任何印象;上了小学,能接触到的书籍几乎只有课本,课外书依然是最贫瘠的资源。一方面,有经济因素,捉襟见肘的开支中,化肥、农药显然比书本重要;但更重要的,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一致认为,学好课本才是最重要的,读闲书纯粹是不务正业。所以,我家里没有课外书。
记得上五年级时,我的班主任叫杨青芝,她是我们小学唯一的公派教师。我觉得她就是与众不同,当时的教师工资很低,还经常被茶壶、茶叶等日用品代替,她的丈夫也是退役军人,没有工作,在那样的情况下,她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拿出一部分钱来为我们这些穷孩子买了班级书架丛书,一套大概有五六十本。就这样,这个小小的书架成了我们的精神乐土,大家一下课就围在那里,看书、交流,最让我高兴的是,这些书居然还可以拿回家看,第二天再还回来。有书看的日子,太幸福了!
升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多起来,没有时间看书,也没书可看(那时我一周的零花钱只有两元)看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奢望。记得当时班里有同学经常买一元一本的故事会和小小说,我就借来看。那些故事短小精悍,尤其是小小说,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到了师范,学校门口有图书社,校内有图书馆,每个周末我都要去借书。图书馆的世界名著较多,如《乱世佳人》、《红与黑》、《简爱》、《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著我都是在那时看的。偶尔也去书摊上转转,有许多盗版的茅盾文学获奖作品集,十元一本,那时我的生活费是100元一个月,学校每月补助35元,我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茅盾文学获奖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穆斯林的葬礼》等。《平凡的世界》我看了两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同样都出生于贫困农家,我非常能理解孙少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尴尬处境。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从未放弃过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命运抗争,用自己的智慧、勇敢、自强、自信、真诚、朴素赢得了田晓霞最真挚热烈的爱情。田晓霞在抗洪抢险中不幸牺牲,她在日记中写到: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甘心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她)而付出自己最大的牺牲,这是衡量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自己的感情所欺骗……
师范毕业后,我在一所大学附近教书,大学的图书馆对外开放,我每个周末都去泡图书馆。那时候,特别喜欢看张爱玲、苏童的作品,如《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粉》、《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等。苏童是我非常敬佩的作家,一个男人居然有那么细腻的笔触、那么温柔丰富的情感和那么惊人的想象力,读他的书常常让我惊叹,甚至怀疑作者的性别:这是男人写的书吗?他怎么这么了解女人的心思啊?
到了四小后,我开始接触教育学的原典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还有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这些书比较难啃,我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一次次交流中艰难地完成了阅读。由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深入的解读能力,只能是泛泛的读,获取了一点浅浅的认知,但即便是这样,这些经典作品也影响着、改变着我的教学实践。
通过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让我看到了一个把一切爱心、同情心、热心都奉献给了一年级预备班孩子的老师。他是那样认真地、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体察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同情那些不幸的孩子,给予他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帮助。给家长写信,调动家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用自己的热心和诚心征得家长对班级建设的投入和帮助,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就把这些好的做法,运用在我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6年暑假,我读了朱永新老师写的《致教师》。朱老师说,教师的幸福,一是来自孩子,二是来自专业成长带来的事业成就与生命尊严。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会无数次自觉不自觉地向内心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天职是什么?我既然来到这个教室,能带给孩子们什么?我怎样为孩子创造出最大的发展空间?我怎样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就在追问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目标逐日明晰。这样,一间教室就会成为孕育幸福的不绝源泉。在一间教室里,是否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教室的主人?是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班级的快乐?关注每一个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认识。
在我的教室里,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没有被边缘化的孩子。记得三年级时,我和孩子们共读了《一百条裙子》,我们结识了一个叫旺达的女孩,我们被她的善良、宽容、豁达和勤奋深深吸引,这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孩有一颗金子般明亮珍贵的心。我们把这本书排成了童话剧,没有漏掉一个孩子,全员参与,每一个孩子们的作品,都被装裱好悬挂在多功能厅的舞台上。童话剧的演出很成功,孩子们认识到,不能让身边的人遭受冷落、遭受嘲笑,当有人受到冷落和嘲笑时,应该挺身而出,不能袖手旁观。作为老师,我也警醒自己,不要做孩子心灵肤色的裁定者、制造者,对所有孩子应一视同仁,坚决不能让自己的教室里出现边缘人。
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活出独特的自己。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绽放出各自独一无二的美丽,是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行动的最高使命。在一间教室里,老师和学生的生命得到丰富的滋养和最美的呈现的时刻,就是教室中的幸福之泉悄然喷涌的时刻。
这让我想到了《夏洛的网》这本书,夏洛说:“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到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这句话点醒了我,作为一名教师,平平淡淡地教书到老,能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呢?孩子具有无限旺盛的精力和生命力,我们要在他们人生最美的时光里无限拓展他们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努力开发精彩的课程,使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孩子的生命越发丰盈,使孩子们的人生能够朝向美好。也许我们在短暂的时间里无法看到获益,但我们对未来埋下深深的期许,努力让每一个日子都闪亮,我相信,孩子们未来都能成为他最向往的自己,这样也许能提升我存在的价值,也许能使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我加入网师两年多了,为了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更加深入,我跟着导师努力学习儿童绘画心理学、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如《儿童绘画心理学》、《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这些关于儿童绘画和心理学的著作,能够指导我怎样读懂孩子的画,看到他们画面中所饱含的痛苦、忧伤、焦虑、孤独、自卑……读懂孩子的画,记录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这使我受益匪浅,也促使我的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2019年,我读了《皮亚杰的认知情感和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
《教育的目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教育人类学》等。这些书指导我更科学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
《皮亚杰的认知情感和发展理论》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四个阶段,他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通过它,教师能够了解儿童,了解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和不学习的原因。从而为我们更有效的帮助儿童学习成长提供了依据。他在书中说:如果说教育的一个目的是帮助儿童获得知识的话,那么,采取教育方法时就应当考虑儿童是怎样获取知识的。许多儿童之所以“不学习”,就是因为他们的确不能够理解要求他们学习的那些东西。所以,要想让儿童爱知识、爱学习,就必须考虑如何让孩子理解知识,让他们充满好奇、兴趣高涨。
《教育人类学》是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的著作。这本书是教育学和哲学的融合。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危机和遭遇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危机理解为开创新起点的机会,危机越严重,渡过危机的决心就越大,危机后的一种重新开始的清新感就越酣畅。”
老师要善于利用危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博尔诺夫认为,首先,一旦危机发生,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战胜危机。这方面关键的是使他们认识到危机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承担困难,或者去帮助他们消除危机带来的困难,也不是用安慰去掩饰或低估危机的严重性。其中最好的措施是告诫与号召,通过告诫可以防止学生在遇到危机时消沉下去或误入歧途,通过号召,可以把学生的力量动员起来对付危机,推动他们重新走上正道,激发他们的拼搏意志,从而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顽强品质。
现在的孩子,生活波澜不惊,幸福平和,他们没有什么遭遇和危机,我们又不能刻意制造危机,因为危机可能造成危害或不幸。那么怎样来激发他们的斗志?怎样来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顽强品质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读书,通过阅读、师生共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这些故事中遭遇危机。比如读了《丑小鸭》,就会有孩子觉得自己和丑小鸭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高贵的灵魂穿越黑暗和孤独,一定能够翱翔于天际,获得自由和幸福。
最近我和孩子们共读《人鸦》,十岁的孩子们也会像瑞夏德一样没有朋友,不想上学、不想回答数学问题、不想做作业,逃避现实,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那么,这个瑞夏德的遭遇和危机,就变成了孩子们当下的遭遇和危机。通过共读,孩子们和瑞夏德一起经历了被怀疑、被排斥,最后承担重要责任、出色完成任务,被接纳、被信任、获得友谊,成为团队中不可替代的一员,当他重新做回男孩瑞夏德的时候,他就走上了一条自我实现的道路,他就不会再逃避现实。如果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们就再读《人鸦》,再次告诫和召唤孩子们,为了获得最高层次的幸福——自我实现,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就像乌鸦头领罗高说的那样:“顺着嘴巴的方向朝前飞。不要恐惧,谁心怀恐惧,谁就会丧失力量和内在的智慧。”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危机,就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所以,我需要不断地学习,深入地实践,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有博览群书的欲望,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要有破万卷的勇气,要能深入地思考。
我现在每天坚持读几页,让读书、思考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