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雅教育_为什么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
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听话、有礼貌,似乎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孩子”。
其实,你希望自己孩子成为“别人家孩子”的同时,你也无形中成了自己孩子心中的“坏父母”。
看过一个综艺《少年说》,其中一个小女孩上台,因为一直被妈妈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特别苦恼,于是对妈妈发出了内心的呐喊: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可谓扎心。
生活中,父母总是忍不住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努力奋进,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孩子,你切不可骄傲。
但是,在这样一遍一遍“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好,你怎么就这么差”的灌输下,孩子又要如何自处。
我们的孩子明明是个独一无二珍贵的原版,却只能在这样“你不好,别人好,你要向别人学习”的反馈中,活成了七零八落拼凑出来的盗版。
而这,才是最令人遗憾的事情。
在我小时候,母亲每次满心羡慕地提起“别人家的孩子”时,我就会觉得反感,心里偷偷地想:“那个人又不是你的孩子,你那么开心干什么。”
这就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会嫉妒,为什么父母老是夸奖别的孩子?难道是因为我没有那么好吗?他们那么喜欢那个孩子吗?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从嫉妒到失落再到否定,这个心态孩子是不会告诉你的。
但是那种不安全感一旦产生,可能动摇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父母总是对孩子提“别人家的孩子”,潜台词就是你不如别人好,那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暗示。
此外,如果孩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据他了解那个孩子并没有父母说的那么好,他可能还会觉得为什么父母这么愚昧,看不清事实……
不要觉得父母一定是具有权威的,父母的权威是建立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上。孩子爱你、信任你,所以愿意宽容你,一旦失去孩子的信任,后果很严重。
这个影响可能会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在孩子叛逆的阶段,在孩子迷惘的时刻,父母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丧失了对孩子的影响力。
“他什么话都不愿意和我讲,以前不是这样的”。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如此苦恼,却不知道信任的裂痕早就存在了。
笔者曾看过一个案例,有一位世人眼中很成功的母亲,她的女儿从知名的常春藤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尔街工作。
但是她一直很后悔过去对女儿的严厉(常用手段就是拿“别人家的小孩”来激励她),导致女儿现在对她十分怨恨,也很少联系。
“女儿今后再成功,但如果与我不亲,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是来自孩子迟来的叛逆。当孩子不再信任你,你的话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
学而雅教育老师们建议父母们可以这样做:
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众多原因,每个孩子的发展速率、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孩子即时的、外显的行为没有优劣之分。
聪明的家长表扬孩子时,从不与其他孩子作比较,而是和孩子的过去比。
尊重孩子,强调他的个性创新。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人生可以复制,没有一个孩子可以遵循别人的成功模式。
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总有比别人强的地方,而且没有必要去和别人比,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能力范围,超越自己才是最实际的进步。
而家长们需要做的只是静待他们成长,让他们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每个生命阶段中最努力的那个他,只有时间的淬炼和生活积累才能让他们的未来人生变得精彩。
家长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赞美。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光点,但是家长总是能一眼洞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己家的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
如果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
渐渐地,孩子变得开心了,而且还会提升孩子自信心。
表扬不是越多越好,孩子需要适度的肯定,一方面是语言适度: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用不同的语气来表扬。
比如对害羞的孩子,语言可以夸张些,以增强激励性;
对脾气暴躁的孩子来说则可以用平和些的语气,随和的情感反馈更令孩子感激父母的赞扬;
对自己的孩子既要具体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可帮助他调节情绪。
最后,学而雅教育提醒父母们:无论什么时候,咱们家长都别只停留在羡慕别人家孩子的层面上,别人家孩子背后一定站着别人家的父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这样的父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