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宾特洛普签订了苏德友好条约回到德国,21个月后战争却开始了,他告诉部属,“元首向我保证,德国军队将在8个星期打败苏联,届时,我们的后方将得到确保,而不必依赖斯大林的友善。”
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德国军队陷入了庞大的苏联战争洪流之中,直至友好条约变成了投降条约。
现实力量基础。“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动员是实现平战转换的杠杠和枢纽,可以保证国家和军队迅速地从平时体制转入战士体制,调动各个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战争。
战争实践证明,动员时机的正确把握、动员方式的灵活选择和动员机制的快速运行,对夺取战争胜利十分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法国短时间内就遭遇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战争动员严重滞后。苏联也由于临战动员过迟而在战争初期陷入被动,但是因为其有着很好动员基础,开战后一个月即动员兵力1055万人,征召预备役军官65万人,一年内动员了1894万人,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
美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变成兵工厂,建设了1200万人的庞大军队,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远征欧亚,打赢了这场世界大战。如航空母舰,1942年拨款建造了10艘,1943年是3艘,1944年6艘,加上以前那些艘航母,有了30多艘航母!
为了满足登陆作战与护航作战的需要,罗斯福总统批准了把正在建造过程当中的克利夫兰级的巡洋舰改装成轻型航母的计划,大批量地改建一些轻型航母和护航航空母舰,1945年美国建成了50多艘航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列局部战争中,动员同样显现了突出作用。如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方动员了15万人参战,而以色列遇到突袭后的48小时内,就动员了近30万军队和大量的物质器材。
西方评论家称:“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
现代条件对战争动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不仅动员的时效性、高效性特点更加突出,而且动员技术含量显著增大。
持续动员建设。在和平时期,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保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也不可能生产和储备过多的作战物资。世界各国国防建设中,普遍采取精干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相结合的做法。以增强动员基础,提高动员能力。
一是可以大大压缩常备军的规模,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在具备必要的动员能力的条件下,常备军的数量缩减不仅不会有风险,而且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战时,通过动员投入的后备力量,将成为军队战斗整体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湾战争中,美国征召了24.5万后备役人员,赴海湾参战有10多万人,占据海湾美军兵力的四分之一,地面部队三分之一。
美国国防部关于海湾战争的报告称,后备力量的动员对赢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力量,以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和平时期的军费投入总是有限的,军事力量建设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有效动员能在相当程度上对此起弥补和增强的作用。
如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特混舰队远赴重洋作战,为了迅速将部队和作战物资运往装载港口,动员了铁路部门和大量的民用车辆,协助军队在80小时内把1个陆战旅30天用的5000吨作战物质全部装车发运,保证部队按时起航。
又征用和租用了56艘客轮、货轮和邮轮,总吨位达到66.7万吨,约占特混舰队的总吨位的三分之二,占后勤辅助船只总数的77%,有力地保障了军队的作战行动。
三是可以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促进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动员建设具有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显著特点。搞好动员建设,有助于避免在国防领域和经济领域内进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统筹兼顾,融为一体。
中国动员情况。近些年,中国生产服役了大量万吨级水面舰艇,研制生产新一代的隐身战略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预警雷达、防空反导系统、激光武器系统和高超音速武器,最先进中程弹道导弹等等。这些并没有激起太多的声浪。可是疫情控制表现,却让世界重新评估中国力量。
日本媒体曾评论:中国借武汉紧急动员体制,向世界展示出几乎与美国并肩的战争动员能力。空运是日本的四倍,铁路运输是日本的九十倍,一周建上千病床的医院,人员和物资的快速集中,数千万人的瞬间移动管制,无一不在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已经是一个不可以作为战争对手的国家,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应该说,我们和美国军事实力和动员能力,差距并未消除。如美国空军F-22战斗机于1997年首飞,2011年12月13日停产,生产了195架。歼-20战斗机截至目前,仅仅生产了24架。
F-35战斗机,在2017年生产了66架,产量远远高于歼-20。至于海基力量,虽然舰船如下饺子样下水,可是质量比较差距还很大。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除了精干的常规部队和战略核力量,主要依靠还是靠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和有效的动员准备,靠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在这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