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3月29日,是我们学习的第四天,经过我们的努力协调,有幸加入广州的一个观摩团,聆听了夏书记对成都实小雅园文化的解读,让我们了解了成都实小的悠久历史,更进一步对这所百年老校有了新的认识。 这所地处成都最繁华地段的学校只有十八亩地,是成都市内少有的一百年没有迁址的学校。但就是这有限的空间却蕴藏着最丰富的教育资源,成都市实验小学前身为1918年创办的四川大学附属小学,位于市中心明皇城后载门旧址,现后子门街。2018年从1月18日开始,每月实小都将举办以学科为主的“校友返校日”活动。它将带着实小的校友们寻找旧时光,寻找学科活动的儿时记忆。走进绿色长廊,就好像走进回家的路。经过长廊,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樱桃树,实小每年都要举行樱桃节,让学生体会樱桃丰收的乐趣,并把樱桃分给门卫,清洁工,食堂师傅,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学校的校刊《樱桃红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进入门厅的左手,有一面微笑墙,实小所有孩子的微笑都在这面墙上,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大雅。
感触颇深的还有成都实小信息技术走在前列,例如办公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教师、家长全方位关注、评价孩子成长;樱桃电视台彰显学生成就,多方位宣传学校;网校打造迅速促进教师成长~
走到实小五楼,前端的直播课堂就在眼前,以前我们只能在视频中看到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小学全日制远程植入式教学是以学校和教师为着力点,通过对远端学校教师“培以致教,边教边培”的每堂课的手把手培训,以“四课循环”为手段,将成都市实验小学的课堂“搬到”远端学校,将成都市实验小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促发展教学观,以雅育雅、自主发展育人观,以人为本、以事育人管理观,立已立人、达已达人发展观”全面、系统地植入远端学校日常教学,形成远端各校对成都市实验小学教学、文化的吸收和内化,进而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教学模式为“四四”,即教学“四个同步”,协同“四位一体”,远端“四课循环”,实现“四项植入”。
黄老师用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生动、形象,语言亲切感人,描述意趣横生,计数器、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演示形象直观,在教学中巧妙地把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化简为宜,在学生学习时还设计好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会了数的读法和写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读数时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读数方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黄老师用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艺术在课堂上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整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繁,教学氛围和谐。老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充分的表达对数的理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更加扎实有效,学习效果很好。
今天听了魏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课《体积与容积》,魏老师把身边的常用物体,如茶叶罐、充电器等作为教具,充分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让学生亲自投身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去活动,学习知识,尝试实践,提高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数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学生从直观模型向抽象概念的过渡。
成都实小一年级(1)班杨华老师的《树与喜鹊》,课堂朴实无华,教师基本功扎实,采用了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方式,互帮互学共同学习生字的教学设计,"小老师"们都能够从字的结构、笔顺、组词、值得注意几点上来学习生字。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积极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议课是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大纲和教材,结合有关的教学理论和师生实际,老师之间交换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把微笑带进了课堂,把激情带进了课堂,把魅力带进了课堂。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听了五(6)班张老师《修鞋姑娘》课让我茅塞洞开,收获颇多,我和张老师进行议课,张老师的课对教材理解透彻,对教材进行重组和二次开发,对教材的挖掘独具匠心,问题设置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探究性,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参与率高,注重落实,目标达成度高。
通过向五年级魏老师取经,受益匪浅,他的数学课教学,执教严谨,讲解细致,善于发现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误区,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张老师的英语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注重学生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参与度较高,表达能力较强。老师极具活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效果很好。
听了王老师的《美丽的武夷山》,向王老师取经求教,探索班级管理的实效方法,王老师耐心细致的质疑解惑,一起探讨适合二年级阅读的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