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2020年开始运营公众号这件事,因谈不上起早,自然也就说不上是赶着了晚集。
起初,当身边朋友听说我开始运营公众号时,大抵都描绘出一幅自媒体前途无限光明的前景。
得承认的是行业本身没问题,但处于头部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谁也无法保证是否能够把握住流量密码。
也正是怕前期大家对这事预期太高,若是未能达到预期,持续挫败感必定浇灭持续创作的热情。
所以,每次被人问道,我总是回复"只是偶尔在情绪泛滥的时候,抒发一下当时的想法,看看能不能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不了气候"。
结果,还当真是一语成谶。
既然没成气候,那又是什么原因,能令我能坚持写下去呢?
回忆
这周,思思完成了一场间隔八年的相约,动态里的照片分别记录了姐妹俩八年前和如今的模样,看着老照片总是能触发过去一些美好回忆。
此刻,轻拍自己的脑袋拼命回忆,始终无法回忆起八年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记忆,而我的这份回忆早就随着手机的遗失,一并烟消云散。
不得不说,确实心存遗憾。
如今,坚持在公众号里留下痕迹,既不用担心这部分记忆会丢失,也便于回看过去的这些印记,还能看到当初的青涩以及不成熟。
人的一生很短暂,我确实想多留点痕迹,在拥抱未来的同时,也能有片缅怀过去的地儿。
参与感
除每次选题不同外,细心的朋友从排版和布局中也能发现一些端倪。其实公众号文章和视频的布局和样式也都在不断迭代。
这些微小的变化都是在接收到一些朋友们的反馈后,才得以发现并及时作出调整,毕竟光靠自己的视角能发现的问题是极其有限的。
此外,有时会有朋友给公众号留言,例如:面临紧张春招时,文章给予了他一丝慰藉;或是一条朴实无华的催更消息。
这种参与感,让人始终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人在战斗,正反馈既温暖了他人也鼓励了作者。
与此同时,公众号迭代到当前这个版本,也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拭目以待,看看将来的它会长成什么样。
收获
原以为公众号就像是一座孤岛,除了关注者及其分享行为会带来自然流量外别无他法,却未曾想还藏有意外惊喜。
野百合也有春天,公众号的内容在长期阅读量保持在3位数无法向上突破时,《关于情侣相处的那点事》这篇文章被系统推荐,最后阅读量定格在了3100。
虽然不比头部公众号轻松上万的阅读量,但对尾部号主的我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
此外,2021年收获了一批新粉丝,也得让我顺利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的流量主权益,得以变现,加上接过1次广告软文,其实截至今日收益也不过200。
至于公众号的打赏,大概有个百来块,其实多数来自爸妈,权当是他们在鼓励我业余创作。
而收到的第一笔奖励,则以"石头和他的朋友们"的名义,参与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爱心午餐项目,中秋给小伙伴们发了个小红包。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收获了一帮朋友,感谢一路的陪伴与支持!
虎年,依旧会持续输出内容,希望和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