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和江
体验手捶扁肉、模仿肩膀戏……到沙县的外国朋友,总是喜欢亲身体验一下沙县小吃制作技艺、肩膀戏等非遗之美。
美,是人类相通的“语言”。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中国观众津津有味地欣赏法国艺术家呈现歌剧《卡门》中的经典唱段和咏叹调;在法国里尔市新世纪大剧院,中国越剧明星版《梁祝》,惊艳浪漫国度的观众。这世界上的美是相通的,音乐之美是这样,戏曲之美是这样,非遗之美也是这样。
中国非遗之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非遗之美首先表现为外在的形式之美,有传统的艺术技艺形式,如剪纸、刺绣、戏曲音乐、民间舞蹈;有传统节日与民俗,如春节贴春联、端午包粽子;有美食传统制作技艺……2021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榜上有名,这让不少沙县人感慨,没想到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口味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非遗之美,美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国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彰显着独有的东方审美,沉淀在非遗作品之中。
非遗之美,美在匠心。曾在多个传播平台以中、英、俄、法、西、阿共6种语言向全球播出的“闽人智慧”系列人文纪录片《智在匠心》,记录了福建省十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他们“择一事,终一生。”虽领域不同,但对非遗技艺表现出一样的热爱与匠心。他们以文化传承发展的自信、守正创新的匠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做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关键是抓住“美是相通”的特点,活态传承非遗之美。
要善于挖掘、发现、宣传非遗之美。通过挖掘、发现、宣传,让非遗走出深巷,走上前台,展现魅力,才能让更多的人看见、了解、爱上非遗之美。
要做好融合文章,让非遗传承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做好“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一系列融合文章。做好融合文章,能够让非遗的形式之美、文化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形成“可触摸”的文化记忆,让非遗之美滋养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非遗之美得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
活态传承非遗之美,将让非遗传承与发展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