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求学的时候,同龄人之间流行读安妮宝贝的小说。
在我最初的印象里,那个时候纯粹是以抱着读小说的心态,现在回想起来对于其中的表达一知半解,并没有领悟深刻。
去年突然想起来,便搜集她近几年的新作。
如今细细读来,欲罢不能,已经反复读有三遍以上。
跟很多读者的评论一样,有很明显的风格转变。没有印象当中充斥颓废、黑暗和欲望的主基调,更多注重人性和内心的剖析,字字句句说中旁观者的心思。
不同于时下流行的热点爆文,反倒是呈现出作者刻意与主流社会向抽离、边缘化的选择,尽管如此,相信会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反倒是有引人入胜的感觉,所以自主追随。
至于原因,我想应该是指引、真实和清晰。无论是小说还是记录,无不渗入作者对于生活、人生、世界、情爱和死亡的真实体验和表达。
不追逐,不附和,不逃避,一心相交,坦诚相待。
好感往往来源于亲近,与相似、相伴和真诚的人亲近,化解孤独,滋生力量。不需要得到道理箴言,有人与你同在,胜过隔岸观火的千言万语。
闲暇时看一些历史正剧,两千年的岁月仿佛朝夕间的时空转换,时也,命也。
史铁生曾说,“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着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头去看它的过往,你就会知道只有一条命定的路。”
在经历生病之初、病情恶化、瘫痪、衰竭直至透析一连串的打击和磨难中,他从郁郁寡欢、一心求死、求死不能、认命顺从到思考书写、文坛成就,非常人所能及。
因为常年饱受肠胃问题的困扰,所以深切地体会到身体上哪怕轻微的不适时间久了都会形成难以深受的折磨,更何况对于久病无法痊愈的人而言,积年累月所遭受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安妮宝贝也曾写道,“当失去控制能力的时候,顺从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她所说的顺从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在了解到万事万物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有一条运行、发展、延伸的方向和轨迹,任何强制逆行而上的举措终将被颠覆。
顺从即是认识到所能做的和改变的只能是遵循这一主线的基础之上。相比较之下,可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少之又少。
这无疑是将自己放于极低的位置,不过,谷底之下就是坚硬厚实的土地,退无可退,由此向上,所能得到的都足够称得上惊喜。
午餐是一碗皮蛋瘦肉粥和白菜豆腐粉条,像洁白紧实的米饭一样,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都都是来自于简单平凡的食物。
许久都不吃油腻食物和零食,也未曾过分想念,原来适应性同样在身体上可见,它倾向于使自己健康、安全、有饱腹感的选择。
摈弃杂乱无章、缺乏实质,饮食也自成一番秩序。
身边人的胃口都远远好过于我,大快朵颐的场景时常可以看见,无论时间和地点都丝毫不会降低对于食物的需求。
而我规律的饮食习惯或许也是刻板、单调、乏味、社交几乎为零的生活方式的显现。
至于自己,并没有觉得有丝毫不妥。
能够称得上生活核心的人、物和事,其实少之又少。
人的力量何其薄弱,薄弱到仅能够维持核心的存在。
人的力量又何其强壮,强壮到可以凭靠微不足道的一点实现厚积薄发。
顺从是好的状态。
内心里不安于现状蠢蠢欲动的野兽得意忘形之下变得张牙舞爪,色厉内荏,需要被驯服、归拢、认清笼子的界限,自甘软弱,减少来自外界的敌意和威胁。
一场春雨意味着感知上的冬天结束。臃肿、笨拙、举步维艰,少于阳光,冬天过去以后世界会变得轻盈。
只不过人还是负重前行的,外在的减少并不能抵消内心,如何安放、投身、克服、清理是一生的修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