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鸣沙山月牙泉

从敦煌城里看鸣沙山,远远的有一种恐惧感,觉得城很小,山很大,好像那黄沙有一天会侵蚀了小小的城市。这里面可能包含了我对地理知识的无知,确实不知道沙和城之间是怎样的一种位移关系,算是杞人忧天了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问出租车司机,鸣沙山到底有多大。司机告诉我,宽有20公里,长有40公里。听着这两个数字,我把它们乘在一起,那就是800平方公里。800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比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面积还要大,其中包括新加坡。

越走越近,鸣沙山越来越大,慢慢成为一个庞然大物。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就是那名闻天下的鸣沙山,沙海漫漫,驼铃声声,黄沙与蓝天形成特别鲜明的对照,那山脊像刀削出来的一样。踩着脚下的细沙,柔软,亲切,舒适。

在月牙泉边,你只能感受美,但无法诉说美。黄沙漫漫之中,何以有一汪清水,何以有一片柳绿,何以有一滩湿地,明明是两相对立的自然存在,就这样完美结合在一起,只能让人称奇叫绝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对新人在拍结婚照,人以山、泉、绿为背景,头顶的蓝天就像一面镜子,照着他们的欢乐。我觉得,是鸣沙山月牙泉为他们增彩,也是他们为鸣沙山月牙泉增彩。还有游走在泉边的游客,也成为美好景致的一部分。

这使我想到,哪怕再美再高大上的景致,如果缺少了人的欣赏,也就难言其美了。正是人们的眼睛和灵气,发现了这世界的大美风光。

一位来过敦煌的同行者说,看鸣沙山月牙泉,一定要有所体验,这体验就是爬一次鸣沙山,最好是光着脚,提着鞋,行走在沙中。我看周围的客人,确实有许多人是这样的。

我穿着运动鞋,觉得有点不方便,没有脱鞋,就穿着鞋深一脚浅一脚,很费力的爬上了山。景区管理者为着上下爬行的便利,在沙坡中设置了一道钢绳绑着的梯子,刚好没在沙的表层,顺着梯子上行,稍微减轻了一些难受劲。

游客们点缀在沙山之中,星星点点,乐在其中。即便是一种十分艰难吃力的体验,喘着粗气,浑身出汗,甚至有点难以忍受的感觉,但任然乐在其中,这大概就是旅游的乐趣了。

上到山顶,俯视月牙泉,那月牙的形状越加形象逼真了,越觉得泉的神奇可爱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这个角度看敦煌城,更能真切感受沙漠中绿洲的意思了。透过沙山望去,远处的绿更显难得和稀奇。几千年历史,在沙海的边缘造出一座世界文化名城,背后蕴含了多少的悲欢故事。故人已去,斯城犹在。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时候就在农村体验过,上山容易下山难。此刻更是这样。不管它了,就让细沙渗进鞋中吧。我迈着较大的步伐,大概有半尺深的沙没过鞋子,很是吃力地快速下山。

下得山来,累得够呛。我心里在寻思着,敦煌,若是缺了鸣沙山月牙泉,可能便不是敦煌了;反之,鸣沙山月牙泉若是离了敦煌,也会逊色许多的。这便是物与物之间相互关联的道理,美美与共,美上加美。

        小记于2018年9月28日凌晨一时稍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