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人事物的反应,做或者不做某些事,内心的推动力的原动力都来自于我们内心有一套信念系统,所以我们说“信念是行为的红绿灯”。
霞分享:因为当年自己选择走捷径放弃了上高中,学位造成了生活的层次的差距。老公被动选择工作,每天很辛苦;堂弟读书少,在老家生活受限制。正是这些生活经历,认识,致使霞形成新地坚定信念:只有多读书,才有更多选择机会,才能走出更远,生活才不用辛苦,思维才会更开阔。真的是这样吗?
霞说,她内心不自由,源于她对自己的不接纳,后悔自己读书太少,所以只能在荆门生活,所以为了生活老公很辛苦,所以,她有了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要多读书,要学习成绩好。在这个信念的推动下,霞的眼睛一直盯着孩子的学习,无知无畏了不起。
终于到了审核这个“信念”的时刻,有学问有知识真的都是高素质的人吗?他们的生活真的是轻松吗?走出去的人真的很享受他们现有生活吗?答案不是肯定的。显然一个人生活的状态与他是否有知识有好的工作有多少财富没有直接关系,更紧密连接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一个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在哪里他都是富足的,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富足,内在丰盛富足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富人。也许这是我们更应该秉持的信念。
信念从哪里来?霞说,很多时候也是受到父辈的影响。是的,信念形成有多种途径:第一种是来于本人的亲身经验。比如,曾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被狗追咬看见狗会自动防御,吃橘子知道橘子会酸到牙齿。这些都是体验而获得的经验,形成信念。第二种是观察他人的经验。比如,看见姐姐顶嘴而挨打,获得的经验是父母发脾气时千万不要顶嘴,形成的信念就是“顶嘴是要挨打的”,一个人就开始学会隐忍,压抑自己的情绪。第三种是接受信任人之灌输。比如,父母常常念叨孩子不好好读书,以后你的生活就会很辛苦,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学问不高的人生活都是辛苦的”,当孩子坚信父母的话是正确的,她成人之后就会活在自责、内疚之中,没法去真正感受现有生活,始终坚信我们的生活是辛苦的。
最可怕的是多少孩子是在父母灌输的信念里面成长,有语言直接灌输,也有行为上的灌输,他们说、他们做,对一些事情作出回应的过程,孩子看到听到就形成了自己的信念。一位妈妈对女儿说:“找男人一定要找有上进心的人。”于是,这成为女儿找男朋友的重要标准,结果结婚后女儿接受不了这位有上进心的男人,因为他总是忙于工作事业而忽略家庭忽略她。唯有通过亲身体验,女孩的信念系统才得以破除。
如何看到自己的信念系统?唯有方法就是学习,在学习中带着觉察去审核你的每一个束缚你的念头,唯有这样,你的思想蓝图才能被拓展,你才能慢慢从有限走向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