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一章赏析
传世本(通行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常规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这是最常见的“译本”,然牧童认为虽解释了道解释了有与无,却未曾由辩证法则弄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在于辨证地看世间万象(包括人)认为皆有变数。大师们将《道德经》分为道经(前三十七章)德经(后四十四章。)。牧童认为第一章为总叙,即道的辩证认识。
“常”与“恒”、“有”与“无”、“同出”“异名”“同谓”、“其妙”与“所徼”这些对立或一统的词语出现在六十四字之中就是告诉我们,老子已有了看待事物的方法――辩证法的雏形,已经能将物质与意识分开,并且在两者中发现有统一某时又有对立可在适当的情形下致用。
这章牧童以为老子的本义就是“世间万象是有变数的,在变化中也有一定的规律,要在变化中找到这规律很难,但我们还要去找”。用一句话就是认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