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叔撒谎了。晚上,一对新人来家里沟通拍摄事宜,偶然谈起国庆安排的时候,叔说比较忙,除了拍摄婚礼,还要参加20周年的同学聚会,规模很大呢,有161位同学。新人有些好奇的问,是什么阶段的同学聚会?这时候,叔撒谎了,谎言不能再次复述,因为一次就已经很愧疚了。事实是这样:叔参加的是幼儿园小班的同学聚会。不能因为参加幼儿园的同学聚会就羞于启齿,哪个阶段的同学不是同学呢?
昨天,叔很疲惫。在昨天的前两天叔在拍摄婚礼,早上5点出发,下午6点多到家。所以在昨天白天的时候,坐在电脑面前却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写不出一个字来。于是,叔想起了很多事情,画面一幅幅的在眼前快速闪过,像放老式幻灯一样,甚至还听见的幻灯机的声音。怎么可以这么感伤,不禁自责的想。最后想明白了,是身板不行啊,要锻炼。
想起了黛玉,她的自怨自怜多半是她羸弱的身体的缘故,但突然间李逵固执从脑海中出现,这哥们身体棒、吃饭香,断然没有感伤的迹象。叔便有个了发展方向,李逵的身体,黛玉的内心,这样才能持续的拍摄和持续的写文章。
这不是摄影类的专栏吗,还这么多废话?我要退订!你可能会这么想。无妨,叔能够拉得回来。叔疲惫的时候,一下子就能蹦出两部世界名著的人物,难道不够厉害吗?
叔勉强拉回来,想告诉你的是:你需要多读一些书,你的底蕴决定了你定格那一刻的价值取向。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功夫在摄外”也是过于泛滥的词汇。你要说,作为一个光圈快门感光度都不清楚的小白,说这些是不是过于缥缈?
可能叔的期望高了一些,希望叔的朋友们和叔一起,在摄影技艺和思想两方面同步成长。因为技艺的东西没有什么了不起,和学电焊或者去蓝翔学挖掘一样。摄影之于书法犹如拍照之于写字。拍照或写字大家都会,能换了说法只是因为你的境界的提升。所以呢,叔经常会跟你灌输一些理念,这和你专研技术并不冲突。
无图无真相,来,让我们向大师致敬。
下图是伟大的纪实摄影大师布列松拍摄的。
拍摄背景解析:巴黎拉丁区穆夫塔尔大街是一条古老的陋巷,居住着小商贩和贫困的市民,布列松在一个星期天早上,拍摄了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摘抄于网络)
这是非常有名的一副人物照片。叔认为其中的意义在于,布列松和有“巴黎夜游者”的布拉塞眼里的巴黎完全不一样,布拉塞内心的巴黎是有些迷离的、有些不安,或繁华、或衰败,刻画这个大都会中剥开外衣赤裸裸的人性的另一面。而布列松则穿梭于大街小巷,用这张普通男孩的照片,包括男孩高昂自豪的头带给大家一种向上的力量。
说了这么多,关我什么事呢?也许不关你的事,但是关叔的事。
比如下图。
这张图拍摄于一场户外婚礼当中。叔知道,其中的社会意义差距或许不可以道理计,不过呢,至少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叔知道正在拍摄的是否是一张有意义的图片。这时候,叔已经在向摄影大师布列松致敬了。
叔没想过成为“大师”,也成不了大师。但如果没有看过布列松的作品,叔也不会如此喜欢自己拍摄的这张照片,或许它会默默的呆在移动硬盘中,终不见天日。
这就是积累的力量。
写到这里,叔还没尽兴呢,但叔不会在这里继续罗列大师的作品,大家自己用心去看吧。而且呢,学摄影,也不是光看摄影书籍或者画册那么简单,涉及到美学的东西大家都涉猎一些,有益无害。
贴两幅叔拍的图片作为结束。
叔只去过一次上海,还是路过,仅仅呆了半天的时间。叔眼里的上海,魔都是繁华、神秘而骄傲的,曾经看过上海摄影师陆元敏拍摄的上海,里面对阿拉上海人的普通生活刻画的淋漓尽致。叔没法深入进去,只能默默的蹲在路边,拍摄了两张照片,是叔眼里的上海。
第一幅,在路边发现一小汪洒水车留下的水,拍摄了金茂大厦附近的倒影。叔只需要将相机右移一点点,就能拍摄到两栋大厦的全部,故意用人行道的较大面积的边沿进行遮挡,是想突出大上海在叔眼中的神秘,还有繁华中压抑的感觉。构图方面,没有蹲得太低,只是略微俯身拍摄,因此没有将建筑拍得更加宏伟高大,叔觉得这样已经给了上海足够的敬意了。
第二幅图是站着拍的,依然没有用竖构图去突出建筑的大气和延伸感,因为大上海的发展不需要过路者去随意表现;拍摄的时候故意略微晃动相机,便有了一些模糊的效果,并且图片略微倾斜,形成最终的图片是不安的和迷茫的,和站在街边不知道去哪里的叔心境相符。
可是,叔又说谎了,这是叔的太太在身边不留神碰了叔一下。到底哪句是真的呢,真没有关系,关键是你发出一张照片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是在干什么。
还有关键,这是一个调皮的叔。那么,到这里吧,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