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出伏日,接下来不能忽视出现的“中午热,早晚凉”的天气特征。入秋后祛湿、除燥、解秋乏为重点,具体怎么做一起来看看!
润燥:食三种瓜
出伏后既要祛湿,又要防燥,这个交替的季节,建议大家多吃三种瓜,分别是冬瓜、苦瓜和丝瓜。
冬瓜适合肠胃不好的人群吃,有健脾养胃、补水润燥、补中益气、降暑利水等好处。如果你是采用蒸的做法,还可以把冬瓜当成外壳,里面放入肉类、银耳等蔬菜,做一碗冬瓜羹也会是一种非常好的美食。
苦瓜和丝瓜也能起到很好的滋养润燥的作用,推荐两道菜分别是是苦瓜炒鸡蛋和鸡肉丝瓜薏仁汤。苦瓜偏寒凉,不要吃太多或去苦后食用。
食二果:1、秋梨
出伏后,气候逐渐干燥,易出现皮肤瘙痒、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等秋燥症。《本草纲目》中记载: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梨,肉脆多汁,酸甜可口,可清热解毒,润肺生津、缓解秋燥。秋梨,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炖煮或者熬膏。
2、秋桃
吃桃,能滋阴润燥,补气养血、养阴生津。老百姓常说“桃养人”,出伏后食桃,体现了补虚防燥的食疗理念。桃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等营养,有助于缓解便秘。桃子中含铁量很高,是苹果和梨的4-6倍,是缺铁性贫血者较理想的水果。
饮“三茶”:1、润燥茶
出伏后,空气湿度有所减少,皮肤、鼻、咽容易感觉干燥。多喝点润燥茶水,十分有必要。
尾参茶,泡水喝,可滋阴润燥,对抗秋燥之症。尾参,是生津润燥的佳品,用其泡水喝,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增强免疫力之效。尾参,含有的维生素A,对改善干裂、粗糙的皮肤状况有不错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对抗秋燥不适。
2、养胃茶
出伏后,是胃肠病高发的季节,此时,喝点暖胃茶,调养脾胃,十分有益。
山刺玫花,泡水代茶饮,可暖胃止痛,驱寒养胃,对胃部健康,十分有益。山刺玫花,是一种野生的小玫瑰,药用价值高,性质温和,《纲目拾遗》记载“治肝胃气痛,阴干,冲汤代茶服。”经常用其泡水代茶饮,可改善腹中冷痛,胃浣积寒,顺行血气,对于胃部健康,十分有益。
3、祛湿茶
出伏后,一定要注意给身体祛湿,以免湿气滞留体内,秋冬易生病。
用薏仁、赤小豆、芡实,搭配泡水代茶饮,是不错的选择。
薏仁,利湿健脾、祛风胜湿,利肠胃,消水肿。与赤小豆搭配后,健脾利湿、消肿解毒,祛湿效果更突出。芡实,既能健脾,又能除湿,能去除体内湿气,让机体获得轻松感,消除困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