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的小说内容和自己看到的不太一样,但又有着相似的地方。这说明一个问题,看书的时候也不能带着自己的主观印象,至少在看到书名的时候应当如此。可是这是习惯使然。比如说看到白银时代的时候自身想的是,哦,这是一个同金钱有关的年代。虽然说是事实上有这么一丝关联。在本书中,王二是一名以写作为生的头头,需要按照客户需求来写那本名为师生恋的小说,虽然说小说内容同标题无甚瓜葛,只能说是属于物理上边的一个问题。同我看书之时的最初想法有点背道而驰的意思。
但是在仔细想想,以某一个工作为生的时候,可不就是一个同金钱挂钩的东西嘛。虽然说我可以讲这是我喜欢的,但是并不纯粹。就比如说我喜欢海上,但是我就不太喜欢油气的味道。那种味道让我感到窒息,尤其是通风效果不佳的地方,这种窒息感会与日俱增,直至有一天我逃离了这么一个境况,转而投身另外一项事业当中,但是这是一个伪命题。首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己从事的是这样一项工作,而且这项工作能够给我带来不菲的收入,并且自己在这个有着油气的环境里待得时间并不算整天。也就是说我并非一直浸在水下。而是偶尔也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并且在这个充满油气的环境里也有我喜欢的东西。那份机器的有节奏的律动。柴油机的轰鸣仿佛是永不停息的乐章。
而在乐章终止之时,往往还有一点点失落在里边,这说明我很容易就情景代入,并且会沉迷其中。正如我在水线以上的时候,会看看云,看看海。然后也会沉浸在其中一般无二。
王二的这个白银时代同样可以用这么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作为一名以写作为生的头头,一旦以某项工作为生的话,便有着限制和喜欢。王二喜欢写的那本师生恋的初稿,而编辑和克喜欢的是贴进生活。于是王二就贴近了生活。并且沉浸在那片--也许是别的量词单位中--湿润里。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正如王二所言,那名后来沉浸于想要写小说然而在做数学习题的棕色的一样。限制便在于想要出版就要按照贴近生活来写,但是贴近生活写出来的便不是生活了。这并不是在狡辩。虽然说在主编和克看来如此。
而在这本名为白银时代的书中,不可避免的要充斥着白银时代的东西。也就是说仅仅凭借着一个物理课上的一个问题的回答,写出来了这本书。而在书的结尾的部分也写上了重又回到了那堂物理课一般无二。回到最初,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只是相较于课堂而言,办公室似乎是生活,但又不是。因为那里没有那位身高150左右的那位询问王二问题的老师存在。因为在不断地修改手稿的过程里,那位老师终于还是离开了,而这贴近了生活。
但是很明显,这样子的贴近生活,并非王二所喜欢的那种结 果。故而回到最初那堂课,回到最初的手稿中,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真要贴近生活,也许面临的结果便是棕色的结果,可能是八个 大汉,也可能是四个大汉。说八个是为了生活,说四个可能就没有 了生活,没有了那个可以在办公室里在想着写小说的时候能够沉浸 在数学习题之海当中的这么一份可能性。也许是真实的,但是并不重要。
因为小说本身并非真实。这点是重要的。也许不论是克、棕色 的、150都是属于王二的杜撰,而原型可能是他自身。但是这点并 不重要。对于读者来说也并不重要。我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故事, 而我刚好可以借着读这段故事的时候写些字。这是我的目的。和白银时代无关,好像又有点关系。
这样子写出来的东西我并不愿意再去看。因为这都属于是内心 戏,内心戏意味着纠结,反复无常。而在内心戏变成纸上的文字时 就有了事实上的依据。我讨厌这种依据,这让我很是反感。正如我 讨厌逗号和句号一般,但是倘使不用分隔符便容易导致这句话读起 来有些费劲,故而还要接受这种让人不爽的现实。
贴近生活。一个很有意思的要求,但是没有必要去遵守。因为 对于王二而言,这生活真就不如回到那节问出了问题的物理课。
写出来的这些文字不太适合作为读后感,因为没有具体的情节,而有情节是贴近生活,符合要求。我不太愿意这样做。
The' End
2021年10月27日2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