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门君
图 / 网络
1.
前两天表哥来杭州约我吃饭,一脸坏笑地坦陈自己找到对象了。
「哦,恭喜恭喜。」
「你嫂子照片发你了,帮我转给你妈吧,我小时候她对我这么好,这种人生大事还是需要她把把关的。」
「哦好的,我这就转到我的家庭群......」
表哥愣了一下。
「不是,你转到家庭群干嘛,我是让你妈看看先啊。」
「我没有加我妈的微信。」
「哈?」表哥作吃惊状,「看你过年时候蛮孝顺的样子,居然连你妈的微信也不加?」
我知道他是在调侃,可是一股无名火还是从心底冒起——
我没有加妈妈的微信,就是不孝顺,就是不爱她吗?
2.
在解释微信通讯录里为什么没有我妈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闺蜜小琪的故事。
小琪是我的大学学妹,整天傻乐傻乐的。半年前,她遇到一件不算烦心的烦心事——
母亲在微信上三番两次发了好友申请,无奈之下只能通过。
但是加了不久,小琪立马就后悔了。因为自己的妈妈,实在太「黏人」了。
小琪的工作是做活动策划的,思索方案需要保持连贯的思维,但是妈妈的微信语音总是会打断自己的思路。和妈妈解释自己在忙,对方又动不动发来生气的表情,让小琪哭笑不得。
更惨的是,小琪再也没法全身心泡夜店了,因为晚上十点和十一点准时要和妈妈视频通话......
「这还怎么让人放飞自我!」小琪无奈地抱怨。
这就罢了,让小琪最头疼的是,自己的朋友圈也不敢乱发了。
「小琪,什么叫雷死了?不会触电了吧!」
「女孩子家衣服穿的矜持一点,露肩膀算什么一回事!」
「又吃外卖?地沟油有害健康不知道吗?」
机智的你一定会说,这有什么的,分组就行了呗!
小琪也是这么想的,问题是,分组难免会有「漏网之鱼」啊。
「姐,你昨天合影那个男生,好帅啊,是你什么人?」小琪的堂妹嘀咕了一句,好巧不巧,被小琪妈听见了。
她把小琪拉到房间里,问道:「你恋爱了就告诉妈呗,搞什么分组啊!」
「不是啊,只是朋友!」小琪一边狂摇头,一边解释,「这不是怕您想太多所以......」
「好了,不用解释,妈懂了!」小琪妈黑着脸回应。
事后,小琪对堂妹也发了脾气,总之那晚大家都不太愉快。
小琪和我吐槽这些事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幸好自己没有加妈妈的微信。
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父辈,有这个必要吗?
我觉得没有。
首先,两代人之间是有难以逾越的鸿沟的,这是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三观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新旧的差别。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冲突在所难免。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被任何人打扰的私密空间,哪怕亲人也不例外。我们偶尔也想做一只安安静静的猪,请不要剥夺我们的权利,好吗?
《马男波杰克》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看到有些人真实的样子,会让你觉得很难过,好像幻灭了。」
我宁愿我妈对她的儿子一无所知,我也不愿亲手让她对我幻灭。
3.
我妈是个有点「臭美」的中年妇女,当年QQ空间流行的时候,她隔三差五暗示我点赞她的新自拍。举手之劳,我也就顺手点了。
可是说实话,我是有点排斥的。
你们能够体会那种膈应的感觉吗?当与亲人之间的互动成了例行公事,人就有一种被亲情裹挟的窒息感。
除了自拍求点赞,我妈还经常在家庭群里放链接「求投票求转发」。在群里我还可以假装视而不见,如果是私聊,你告诉我,投不投?转不转?
网上经常有人吐槽说,每次看到不熟的人求投票和转发的消息就厌恶至极。可是你以为换做是亲人他们就心甘情愿了?
不,可能更烦。但是他们还是会照做,因为如果违抗,就会陷入到自我质疑之中——
「连爸妈这点小忙都不帮,我简直就是不孝子!」
「不想帮」的理性和「该帮的」感性在打架,大脑站哪边都是错的。
姜思达在《奇葩说》就「时保联究竟是不是暴政?」发表过自己的见解:
「时刻保持联系带来的麻烦是,一旦我没法满足对方这种苛刻的要求,我就会内疚。而这份内疚,伤害了我,也伤害了对方。」
如果可以,请不要给我内疚的机会。
4.
说到底,微信只是一个社交工具,以「有没有微信」来判定两个人关系的疏远或亲近,实为武断。
人脉甚广的汪涵,在《火星情报局》里坦言自己「通讯录里只有100个好友不到。甚至连范冰冰都手滑删除了。」而这,也并不妨碍两个人的往来。
如果你想了解妈妈,你不应该通过翻她的朋友圈的方式,而是应该多多和她畅谈。她的所思所想,才是最丰富多彩的「朋友圈」。
我不想帮妈妈的新照片点赞,并非出于冷漠,而是因为它们一半都是我拍的。
我不希望妈妈时刻和我保持联系,因为没有必要,下了班我就回家吃饭了。
是的,我的微信通讯录里没有妈妈,可她永远占据着我生活最重要的一席之地。
ABOUT ME
西门君,学电视节目编导出身的好青年
会写剧本段子软文吐槽诗歌杂文微小说
曾担任浙江卫视《跑男》第一季编导,
目前正在浙大就读传播学在职研究生。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在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