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早上到公司看到一封email,说公司大堂要在9点搞一个活动,差不多8点45分的时候,领导过来跟我说一件事情,没怎么听清楚,想当然得就认为他要去楼下参加那个活动,但实际上,他是要去看牙医,来跟我说一下。
还有一次,去动物园坐Zoomobile,讲解员在介绍线路的时候,我想当然地认为下一站就是某某某,因为去过太多次了,大概能猜出来下一站是什么,所以听到的信息打了折扣,结果,下一站并不是我认为的那一站,当然,讲解员之前讲的也不是我认为的。
这种事情发生了好几次,但是从来没有思考过发生的原因,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现在想想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因为自己的英语听力太差,二是(也是最主要的)在接收新信息的时候总是被脑子固有的信息绑架。因为说第二个原因是最重要的,是因为,如果当时听不懂,可以要求对方再说一次,或者当对方再说第一遍的时候,脑子里没有“存量”,仔细听,应该是能听懂的。
“存量”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的思维固定住了,相当于以现有的思维为中心,让其他信息围着它转,无法脱离它的地心引力,一旦偏出了轨道,脑子就会把新接收到的信息拉回来,不管是不是会把新信息的结构损坏,总之就是不能离开固有的思考半径。
“存量”让我失去了开拓新边疆的勇气,在行动上畏首畏脚,总是担心一旦跨入另外一个领域,现有的存量就荡然无存,万一失败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这让我总是在“存量”的周围徘徊,希望能找到一条捷径,平稳的踏入另外一个领域,而现有的“存量”能继续保存下来。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初来加拿大学习会计的时候,不愿意从本科重新学起,觉得再读一个本科很丢脸。后来读了一个diploma,找工作就特别困难,在行业外徘徊了很久(3年之多),才进入现在的行业。如果当初能抛弃国内已有的本科文凭,从本科开始重新学习,基础会更扎实,工作也更好找,如果能进入会计事务所,发展前途会比现在好。
“存量”让我变得爱面子,成了表现型的人。比如,不能在下属面前表现得无知,也不能在客户面前提太多很“愚蠢”的问题,有时候不怎么懂,也要不懂装懂。最后真正处理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对方识别出来,其实这更丢面子。
在思想和行动上,“存量”绑架了我,那我应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我应该试着做下面一些努力。
1、在接收新信息的时候,我需要适当的把一些无关信息从脑子里隔离出去。说“适当”和“无关”是因为有些信息是判断新信息的标准和依据,如果完全把脑子清空,像个婴儿一样,那还是什么都听不懂;
2、如果新信息不能清晰的被接收到,就需要对方重述一下,还是无法理解,就让对方再重述一次。当然,如果一直不能理解,可能抛弃的存量太多了,影响了自己的判断,或者知识太少,无法理解,也可能听力太差,那就需要长期练习了;
3、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需要放下身段,把自己当一个小学生,不懂就问,会了就和大家分享。学会了知识,清晰地明白了对方的要求,才能更准确的完成任务;
4、理解在存量的基础上打转,不会带来质的飞跃。多接触全新的领域,很多知识从头学起,用“长期”来衡量得失,“短期”的丢面子又算什么呢?
暂时抛弃“存量”,寻求“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