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启今天的学习之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是一个害羞的人吗?
也许在你的既定印象里,只有性格内向的人,才会有害羞的心理和表现。但其实,有大部分的人,都存在着害羞的心理。
即使是性格外向开朗的人,也会害羞。只是比较少表现,又或者没有表现出来让你看到而已。80%的人都会害羞,其中有你吗?
回想一下小的时候,每次家里来了不熟悉的亲戚,你是否都会选择,躲在自己的屋里不肯出来。又或者找其他的借口出门,就是为了避免和亲戚们接触。每当遇到亲戚的时候,你会因为害羞而不敢叫人。
但却也因此,时常会被亲戚说是没有礼貌。虽然不想如此,但自己却也无法改变。
等到我们长大之后,开始结交到更多的朋友。虽然跟亲近朋友交往的时候,我们会相对自在一点。但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放不开。在面对异性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还会更显得拘束。
自己时常会因为害羞,而不敢说话,只好在旁边静静地坐着。让别人误以为你是很内向的人,但其实在私底下,你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
“害羞”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却不会深思的词,在我们的观念中,害羞可能并不能称为一个问题,但这只是一种误解。
其实,不论你在公众面前表现得如何,当你认为自己害羞时,你就是害羞的人。
害羞有三种不同的状态;
(1)处于中度害羞状态的人,缺乏正确处理基本人际关系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2)处于严重害羞状态的人,常常无法抑制对别人的害怕而感到习惯性害羞;
(3)处于最严重害羞状态的人,害羞可能会转化为神经衰弱,甚至是抑郁。
好消息是,大多数害羞者在害羞这一范畴中都处于中间状态。他们在特定场合下、与特定人相处时,会有一种被胁迫感和力不从心的感觉。这种不适足以扰乱他们的社会生活,阻碍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表达困难,不能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
曾经的我也是一个害羞的人,虽然没有害羞到不敢请假上厕所,但也挺害羞的。记得小学时候,老师讲完课,问我们懂没懂,有的同学不懂,就问了;老师又问,大家懂没懂,很多人都说懂了;老师再问懂没懂,无数人说懂了。角落里的我不敢吱声,我没懂,可是我不敢提,我害羞,然后接下来的课程我全都听不懂。
初入职场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领导安排一件事时,简单交代几句后,问你懂了没,知道怎么做了吗?一般人都会连连点头,说懂了懂了。结果一开工,错漏百出。主要的原因就是比较害羞,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拼命点头,是在博取上司的好感,怕自己说了太多不懂公司就把他抛弃了。
在《不再害羞》这本书里也提到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位中年妇女,一生都在害羞中度过,在别人眼里,她总是对自己不满,认为自己不够好。不能与人自在地相处,社交能力也很弱,从来不知道该如何招待丈夫的朋友。害怕自己不够好,运动细胞也很弱,用一句话说就是:自己害怕一切。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没有朋友,被遗弃了,没人喜欢她,甚至丈夫也不喜欢她,最终和她离婚了。
害羞是潜藏于每个人内心的个人问题,它不仅会使人无法正确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给人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更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对其提高警惕,充分了解。
害羞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特质,具有普遍性和人群分布广泛性的特点。在接受调查的人中,超过80%的人表示,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自己曾经经历过害羞,正在体验害羞,甚至是经常感到害羞。
害羞具有普遍性,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在对美国人的抽样调查中,只有7%的人说他们从未感到过害羞。同样,在其他文化中,也只有少数人说他们从未感到过害羞。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是不是害羞就一点好处都没了?
不是的,害羞也有积极的影响:
1)害羞使人谨慎、自省,维护个人隐私,并给予人只有孤独才能带来的快乐;
2)害羞者在挑选朋友时更具选择性;
3)害羞可以为人们提供保护,让人不被注意。
害羞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社交。但只要你自己不觉得苦恼,并且不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就没必要强迫自己去改变。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害羞的人吗?你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害羞的问题呢?
希望你把自己的理解写到笔记里,这份记录对自我提升,非常有好处哦。
第二篇:你为什么会在社交中感到害羞?
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社会学家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都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在社会交往中感到害羞?”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派之间有着迥然不同的解释,而这也为我们理解害羞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目前比较权威的几种解释。
第1种,人格特质理论:基因和遗传的结果。
害羞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你家里养的宠物猫将屎尿拉在了被单上,你一把将它从床上拽下来,声色俱厉地呵斥它几句,它就会乖乖地蜷缩在墙角,眼睛湿湿的。你大概会以为那家伙害羞了。
其实,那只是你的错觉而已,它并非是害羞,而是害怕被你呵斥,害怕挨你打。
人就大不同了——你的宝贝儿子已经懂事,很久都不尿床了,偶尔又尿了次床,要是早晨起床后被你发现,不等你发话,小家伙必定已面带羞色了。
人格特质学派认为,害羞是一种遗传特质,就像人的智力和身高一样。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研究了与害羞有关的基因。他发现,容易害羞的人有一到两个基因比自信者短。这些基因和大脑中一种叫血清素的化学物质的流动有关。血清素能影响人的焦虑、抑郁和其他情绪状态。
的确,同自信者相比,置身不熟悉的场合时,“害羞的大脑”在额叶的右侧会出现更多的电流活动,它被解释成一种夸大的恐惧反应,并经常伴有恐惧的生理特征,比如脉搏加快、肌肉紧张等。而这些情绪的产生,都与血清素有关。
另一项研究表明,大约15%的婴儿天生带有被称为“害羞倾向”的遗传因子,这意味着在面对新事物时他们将表现出比别人更多的压力。比如,他们可能被气球突然爆炸的声音惊吓倒。而一般来说,害怕陌生事物或者对陌生事物敏感的人也越容易害羞。
第2种,行为主义理论:后天习得
人格特质研究者认为害羞来自遗传,是一种不可变的人格特质。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正好与之相反,他们认为,人们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人们会因为受到奖赏而强化那些产生积极后果的行为,为避免惩罚而压抑或消除那些产生消极后果的行为。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行为可以得到足够的强化,我们就可以让贫民窟的女子变成窈窕淑女,或者让害羞的人变成勇敢的人。
行为主义者认为,害羞者只是没有学会与其他人交往的社交技巧罢了。
美国最著名的行为主义者约翰·华生断然宣称,积极强化的力量对塑造和改变人格特质与气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曾公然声称:
如果给我一些健康的婴儿,让我在自己设定好的世界里把他们抚养成人,不管他们的天赋、爱好、倾向、适应性、种族和家庭背景如何,我保证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培养成我选择的类型,无论是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精英,还是乞讨者或小偷。
不过,现代行为学家认为,在社交中感到害羞是人后天对社会事件的恐惧性病态反应。
第3种:精神分析理论:内在冲突的表现。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病人维多利亚的临床实验分析,总结和建立了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困扰源自本我、自我、超我的不和谐,它们也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三个层次。
其中,本我是指人类本能的冲动;自我是指现实的个体知觉,指人们学习做可以做的事情,并控制自己去做切合实际的事;超我是指良心、道德监督、理想和社会禁忌等。
在这种理论中,害羞只是内在冲突表现出来的症状而已,它代表着未被满足的本我的原始欲望。比如孩子对母亲因倾心的爱而具有排他性的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亦是如此。
许多精神分析的著作都认为,害羞可以追溯到早期人格发展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整合的失调。
第4种:社会生态角度:情境的作用。
一位84岁的老奶奶这样回忆她终生害羞的根源:
导致我缺乏自信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有两个漂亮的姐妹,一个比我大一岁半,她有一双可爱的棕色眼睛;另一个比我小三岁,她有一双可爱的蓝眼睛、金黄色的头发和白里透红的皮肤。而我的眼睛却长得很一般。随着慢慢地长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两只天鹅身边的一只丑小鸭,而且我的两个姐妹从来不会害羞。
孩子们强烈地意识到了证明自身价值、提高物质地位和增强衡量成就砝码的重要性。而为了被爱、被接纳、变得有价值,他们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个人价值的认同体现在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是什么。
当我们抱着完全功利的态度与他人交往时,就会担心自己是否足够优秀,也会担心自己是否会因为没有用而被社会抛弃。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产生害羞、社交焦虑是必然的。
像情境因素有:搬家与独居、贴标签与归因偏差、环境变化、人为比较等等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生活中引起你害羞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了这节课,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呢?
希望你把自己的理解写到笔记里,这份记录对自我提升,非常有好处哦。
第三篇:孩子社交能力差,可能是你造成的。
亲戚家的小孩安琪儿,4岁多,家里人总说她是个“害羞”“胆小”“内向”的孩子。
安琪儿在幼儿园,就是静静地坐着,一言不发,没什么特别要好的伙伴,吃饭、户外或者自由区域活动时,都是一个人玩,显得很“高冷”。
和老师说话,也是老师问好几次,她才特别小声地回答简短的几个字。
课堂活动,老师叫她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做互动,她就看着老师的眼睛笑着摇头,坐在原位置不动。
亲戚说,平时在家跟大人都挺好的,在学校,去外面,就变成这样,见了人你说让她打招呼,没门儿,她早一边摇头一边跑着躲你大腿后面或者钻你怀里了……
安琪儿的妈妈说,孩子这样,她挺焦虑的,开始还能耐心引导,后来看没什么效果,她经常急得发脾气,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这么害羞怎么行啊?
最新的研究发现,导致害羞的四个因素是:害羞孩子的自我评价,孩子的出生顺序,父母与孩子对害羞的敏感程度,害羞的父母与害羞的子女之间的遗传性。
自我评价过低:
害羞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实在是太差了,男孩感觉自己太矮、太胖、太差、太丑、不够强壮,并且没有其他外向的孩子那么有吸引力。女孩也差不多,她们认为自己太瘦,缺乏吸引力,不如其他人聪明。对孩子来讲,以上这些都是影响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
孩子的出生顺序:
临床心理学家路希尔·福勒博士:长子长女比后出生的子女或独生子女有更多被认同的需求。因此,长子长女的自尊心更弱一些。
孩子对害羞的敏感程度:
孩子对自己父母的害羞一般是不敏感的,很少有孩子说自己的父母是害羞的。在接受调查的父母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是害羞的,然而只有10%的孩子这样认为。
最能准确地判断孩子是否害羞的还是母亲。当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害羞的时候,她们的准确率高达80%,而当判断自己的孩子不是害羞的时候,她们的准确率高达75%。这么高的准确率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研究中是很少见的。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不会受伤的孩子”,指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虽然在小时候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有一个苦不堪言的童年,最终却能成为一个正常而健康的成年人。
传统理论认为,童年的痛苦磨难容易引起疯狂和邪恶,安逸平和则会哺育出聪明和成功的人。因为据观察,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和犯罪分子一般都有贫困、压抑的个人生活经历。
但这个理论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只有少数精神疾病患者和罪犯成长于糟糕的环境中。更多的人没有受糟糕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立的性格,并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研究证实了“苦难的童年同样可以造就出杰出的人才”,这与传统理论迥然不同。
喜剧女演员卡罗尔·伯纳特有着极高的搞笑天赋。在电话采访中,她吐露了自己儿时因为害羞在家庭和学校的不快经历。
我觉得自己小时候确实太害羞了,整日围在母亲身边。她是一个非常温和而又漂亮的人,但不知为什么变得喜欢酗酒,父亲也是如此。
他们都长得很好看,非常迷人。而我知道自己缺少吸引力,我的害羞也多半源于长相。我试图通过在体育竞技中的突出表现来弥补长相的不足,于是就试着跑得更快,甚至比学校的其他男孩都快,我以为这样父母就会喜欢我。
记得小的时候,有一个比我大九个月的漂亮表姐,她金发碧眼,娇小可爱,还会唱很多歌,会跳舞,也会表演。我清楚地记得,我渴望像她一样会跳舞,但我不会跳,于是偷偷躲进衣柜,自己跳了起来。而当母亲打开柜门的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那一刻,我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坏女人,可事实上,她是一个好妈妈。
不过,童年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并没有影响卡罗尔成年后的生活。
最后,卡罗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要以为地球是围着你一个人转的,也不要以为别人都在关注你的一切,比如关注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请你跳舞。
人们不会总是用挑剔的态度对你进行评价,他们也在想着自己的事情。你应该走出去,和大家进行交流。当你和别人接触时,其实也是和自己接触,也是在帮助自己。
你付出的微笑越多,对别人越友善,别人给你的回报也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所以,大胆地去做,和别人交往吧。
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特别害羞,或者和大家相处得不是特别好,他看起来也不开心,你可以伸出你的双手去帮助他。如果你这样做了,就会促进一朵生命之花的绽放,神奇的事情也将随之而来。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你的孩子害羞吗?学了这节课,你准备以后怎么做呢?
希望你把自己的理解写到笔记里,这份记录对自我提升,非常有好处哦
第四篇:习惯性害羞者难以逃脱的困境-社交和亲密关系。
春节假期期间,大龄剩男剩女的婚嫁问题成了大家常谈的话题。剩男剩女们也面临着被催婚的尴尬。
近年来,女性不再一味坐等白马王子的邀请,而是选择以主动出击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舞会上,有位女孩看到一位让她怦然心动的男性正在跳舞。
女孩真想和他一起跳,但随即内心就冒出一种畏惧感。整个晚上女孩都在鼓励自己邀请他和自己跳一支舞。女孩一边默默地期待他的邀请,一边责怪自己不敢走上前去。
几个月后的一天,女孩又见到了他,于是就走过去对他说:“我想跟你说几句话。”他问道:“怎么了?”女孩说:“你非常英俊,我觉得你很有魅力。”他说:“噢,老天。”然后尴尬地朝周围看了看,喃喃自语道:“呃,那不重要。”然后就低头不再说话。
女孩说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女孩是天生害羞的人,而男孩是习惯性害羞者,女孩不敢盯着他看,更不能传递出想与他进一步交往的信息,女孩这种直截了当的问候一定是把男孩吓坏了,可想而知,结果很糟糕。
你看,一个害羞的女孩好不容易鼓起勇气邀请男孩,结果因为男孩的害羞,女孩选择了退缩转身离去。
有专家就分析说,现在大龄青年为什么越来越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害羞。
害羞者往往会陷入人际关系的窘境:内心渴望与人交往,却表现得漫不经心。他们宁愿选择孤独,也不愿承担被拒绝的风险。
而且,害羞还是亲密行为的障碍。
一旦两个人决定发展某种关系,友谊之旅就开始了。但要想深化这种关系,首先要展示自我。在自我表露的过程中,要分享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目标、理想,甚至个人隐私。
事实上,自我表露是从陌生人到朋友、从朋友到爱人的必经之路,所有的亲密感都是从自我表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分享的前提是信任,那么,如何才能在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做到信任呢?
心理学家西德尼·朱拉德对自我表露这一矛盾的过程有过深刻的描述,他写道:“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拒绝、嘲讽和伤害,在了解别人之前,我们会自我掩饰。”
但是,如果不进行自我表露,他人就无法了解我们,于是,我们往往表露了不真实的自己。
朱拉德认为:“这样做结果会更糟。在看似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同时,也失去了接触真实自我的机会,而且会产生更多的误解。”
有时候,恐惧失败和害怕成功会相互交织在一起,因为成功可能意味着改变身份,调整处事方式,放弃美好的旧时光或面临未知的挑战等。
我认识好几对夫妻,都是在关系似乎很和睦时没有任何征兆就分手了。丈夫突然变得对妻子冷漠、疏远,不久,婚姻就走到了尽头。事后丈夫解释说“她的控制欲太强了”,正是亲密感使这个男人崩溃了。
信任和自我表露都要以安全感为基础。一个人只有觉得另一个人完全可靠时,才可能尝试表露自我。所有人都会在自己周围建立无形的私人空间,只是害羞者的私人空间更大一些。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了害羞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不难看出,所谓的“牢狱”不过是自己建造的心理障碍,它让我们无法过上舒适满足的生活。但是,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是,移除这条布满荆棘的害羞之路上众多的绊脚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悲伤和痛苦,远离偶尔的癫狂。
害羞会导致什么社会问题?
1)xingai交易,通常害羞者不敢面对亲密关系中的亲密接触,而会诉诸用金钱购买 xingai ;
2)酗酒,害羞者想要克服无能感,被他人接纳,成为集体的一员,而这常与酗酒联系在一起;
3)baoli与fanzui,在生活中,害羞者往往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不善于表达和交流,当压抑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转化为 baoli与fanzui 行为;
4)顺从于社会控制,为了在被动和默默无闻中安全地生存,害羞者放弃了自由和生活的动力,盲目追随权威,而这使他们容易成为狂热运动的忠实追随者。
在原书中,还会更详细的说明,在这里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只做简单的总结。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生活中你遇过害羞的人吗?身为局外者,你是如何看待别人的害羞的?
希望你把自己的理解写到笔记里,这份记录对自我提升,非常有好处哦。
第五篇: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认识自己和坦然面对是开始。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很多人认为,我们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以至于大家似乎都觉得非常了解自己。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地了解自己。
因为我们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疏于系统地分析自己的价值观、喜好、信仰以及生活方式,我们只是在每天单调地重复着昨天所做的事,并期望着明天、后天仍然如此。
想要克服害羞,提高社会适应力,首要的问题就是了解真正的自己。
发现真正的自己,你不妨先来做一下这些练习。
这个练习有助于你了解自己。拿出一张纸和一些彩色铅笔,按照你的想法随意给自己画一张画像。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可以是穿着衣服的,也可以是赤裸的,可以是肖像画,也可以是全身画。画完后请给你的作品命名。完成以上内容后,请继续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把整张纸都画满了,还是只画了一部分?
2.你勾勒的轮廓是清晰的、模糊的,还是不连续的?
3.你的画中是否有未画出的身体部位?如果有,是哪个部位呢?如果没有这个部位,你的画是否协调?这个部位是不是被掩藏起来了?
4.画中的你是穿着衣服的,还是赤裸的?这样的设计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吗?
5.画的主要颜色是什么?
6.画中的你是否表现出了一些情绪?如果有,是哪种?
7.你能否感受到画中没有展示的某种东西?
8.画中的你是主动型的还是被动型的?
9.画中的你是单独一人,还是身处某种环境中?
这些练习的目的是提高你的自我意识,是做出积极改变的第一步。
我们一开始就反复强调,害羞的核心问题就是过度的自我关注,过分关注负面评价。所以,本章大部分的练习都是要增强你的自我意识,尽可能使你对自己的害羞更加警觉和敏感。
在全力以赴战胜害羞的征程上,你会遇到一些挫折、失败与焦虑,还会被更多地暴露在聚光灯下,这时你要有耐心。如果明白失败是不可避免但又是暂时的,而且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你必将从中学到很多,必将更能适应人际交往和社会环境。
这些自我意识的练习很有挑战性,同时也很有乐趣,目的是让你接触内在的自我,同时也对外在的自我有更深的认识。最终,你将更加接纳自己内在的形象,同时让他人更加接纳你外在的形象。
经过上面的练习,你已经对害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你对自己害羞的程度又知道多少呢?对于生活和工作中的害羞,你的调节能力又如何呢?你的害羞程度如何?出现的频率如何?很强烈吗?当它出现时,你的感觉和想法是怎样的?你的内心感受会外化为哪些行为?以前你会怎样应对这些反应?
当了解了自己的害羞后,你要更加努力地去面对它,通过认识导致你害羞的原因、相关因素和结果,你会取得以下两点收获。
首先,这为制订一个干预、治疗和改变的合理计划提供了素材。
其次,通过明确分析害羞的特质与程度,使之客观化,你会开始摆脱它、远离它,社会适应力会得到提高。这样可使你对避免或摆脱内心的痛苦有更透彻的认识。
主动投入地做这些练习,完成关于害羞的调查,并写下你的答案,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月、六个月、一年后,你可以再回头看看现在的答案,审视一下对自己害羞的看法有无改变。
如果能认真地依时间顺序记录自己的害羞情况,你一定会从中获益良多。这也会为你能做出什么改变和将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奠定基础。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对于生活中害羞的你,准备怎样去克服这个问题呢?
希望你把自己的理解写到笔记里,这份记录对自我提升,非常有好处哦。
第六篇: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自尊心和社交技能同样重要。
在上一节中我们讲了克服害羞的前两步,分别是:重新认识自己和坦然面对自己的害羞,这一节,我们来学习后面的三步:呵护你的自尊心、提高社交技能。
人们对自我的认知深刻地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一般会时刻保持和流露着自信,这是内在的自我满意度的外在显示。
这样的人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褒奖,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忠实的拥护者,他们是社会这个大机器的创造者、参与者、推动者。不论那些害羞者是否会被社会遗忘,他们始终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自尊感低的害羞者通常表现得消极、顺从,不太受欢迎。他们往往对负面评价过度敏感,并且会将其归咎于个人能力。
即使受到赞美,他们也感觉不是很自然。比如,他们会说“你不需要表扬我”“哦,真的没有用”“这没什么”“不是什么大事”“你说这些只是想让我高兴而已”。这些人的目光始终在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上,而且整天活在消极的自我当中。
害羞和低自尊总是相伴相生。研究小组发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害羞严重时,人往往自尊感很低;自尊感很高时,人往往就不会感到害羞。
下面是一些自我肯定小练习,可以帮助建立更加积极的自我印象。
1.写下你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你的优缺点设定目标。
2.回顾你的过去,找到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走到今天;尝试理解和宽容曾经伤害过你或不帮助你的人;原谅自己的错误、过失、失败和窘困。分析过去不堪回首的记忆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之后,你可以将它们永远尘封起来。把房间腾给那些为你带来成功经验的记忆,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成功经验也没问题。
3.自责与害羞令你无法体现自我价值,它们会限制你将积极目标付诸实践,并使你沉溺于自己的害羞中。
4.不要总从自己的人格特质上找原因,尝试找出那些影响你自尊心的因素,即影响你行为的心理、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
5.时刻提醒自己每件事都有相对性。“事实”从来就不是唯一的,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见的事实也不同。明确这一点,你就会更加宽容地理解别人的想法,也能更宽容地对待别人对你的拒绝和贬低。
在所有训练中,让人们变得更加自信的基本原则就是行动。不采取行动是害羞者最常见的人格特质。“做还是不做”是害羞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哈姆雷特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问自己“做还是不做”,当他最终做了本应该早点去做的事情时,他的生命却要结束了。
接下来是提升社交技能,先设定一个只要做一点点努力就能达到的小目标,从害羞障碍最少、给你威胁感最小的人群和环境开始练习。你会发现,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剧本练习非常有用。
再往后,当怯场已经不是问题时,你可以试着主动做一些即兴表演。模拟情景训练会帮助你达到更好的效果。设想一下你将要面对的情景,在脑海中预演一遍,在镜子前一遍一遍地练习出场的步伐、走路的姿势甚至每一个动作,直到你满意为止。
我发现有一种可以使害羞的人不必亲自尝试行动却又能行动起来的方法,那就是角色扮演。你可以扮演一个指定的角色,例如害羞调查的“采访者”,甚至极度害羞的人也可以塑造出令人折服的人物形象。
害羞的人能够走出害羞、忸怩和敏感而扮演好角色本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太敏感,因为真实的他们并不会被关注。有了剧本、背景以及设置好的角色,他们就完全可以摆脱困境。“管他呢,不管发生什么,我又没什么损失,为什么不去扮演呢?”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你的自尊和社交技能怎么样,有需要在哪方面提升呢?
希望你把自己的理解写到笔记里,这份记录对自我提升,非常有好处哦
第七篇:害羞是文化价值的外在表现。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害羞,也不愿意让他像机器人一样没有个性只会服从。”
实际上,害羞者往往宁愿服从权威,也不愿意张扬个性;宁愿自己孤独地活着,也不愿意享受人际交往的快乐!
某一天,在西西里岛的乡村医疗诊所里,三位病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医生才是最棒的。
其中一位叫尼尼的先生得意地说:“我的医生是最棒的外科医生。因为赤脚放羊,我一不小心被荆棘扎进了脚里,他能拔去扎在我脚上的刺,而我毫无痛感。”
第二个年轻人接着说:“这根本就没法与伯克盖洛比医生相提并论。伯克盖洛比医生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药膏,可以让我因为拉纤而磨破的手顷刻复原。”
“简单的方法只能用来治疗基本的病痛,”第三个年轻人说,“我成天为养家糊口而担忧,我的医生奥卓波漠就教我自我催眠,让我通过想象天上会掉馅饼来排忧解难。”
争吵毫无结果。于是,他们请求看门的老人来评判:“老人家,听了我们的故事,您认为到底哪位医生才是最棒的?”
老人慢慢地回答道:“可以肯定他们都是非常棒非常好的医生,他们不仅有专业技术,而且还富有想象力。但是我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什么经验,所以无法帮你们确定哪个医生是最棒的,或者哪个治疗方案是最好的。
我所能做的仅仅是:
尼尼先生,送你一双鞋子吧,这样荆棘就扎不到你的脚了;
纤夫,送你一双手套,防止你的手再被纤绳磨破;
饥饿的朋友,现在送你一碗意大利面,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明天你可以做我的助手,赚一份薪水,这样就不用再为养家糊口而烦恼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有时候,简单的预防要远远胜过复杂的治疗。
在前几章,我们详细介绍了一些减少害羞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两个方面:
1.通过改变人们的想法、感觉、交流方式以及行为来减少或消除害羞;
2.当害羞真正发生了,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行为来缓解害羞。
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如何从社会文化层面预防害羞的产生,即如何通过改变人们所处环境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以及情境压力,从而预防害羞的发生。
通常来说,想要改变那些并非我们所期望的行为有两个途径:一是改变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二是改变这一行为的结果。
也就是说,个体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治愈疾病,公众可以通过控制疾病产生的条件预防疾病。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消除害羞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还需要改变导致人们害羞的社会政治文化形态。
我们先来看一看,不同的国家都是怎样定义害羞的。
日本:害羞是一种安全的生活方式。
研究显示,在日本的文化中,害羞更为普遍。在日本,害羞者的比例高达57%。
75%的日本人把害羞看作一种“问题”,超过90%的人认为他们自己曾经或目前正处于害羞中,这一比例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事实上,日本人在所有的社会情境中都会害羞。或许是由于文化需求的冲突导致了日本男性的害羞。
中国:穿越害羞之墙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教室墙上和训练场上很常见的标语。判定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集体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
举例来说,一些儿童会在少年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兴趣班,此时,他们有责任学习所有能学会的才能。也就是说,知识、才能和成就不仅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且要“服务于社会”。
中国孩子中害羞的比较少,其有力的证据来自另外一名美国学者的报告。他研究了中国儿童早期的发展过程,这个儿童心理学团队访问了中国的学校、医院、健康门诊部和一些家庭。通过观察,他们得出结论:中国的儿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独立能力以及生存能力。
通过给予每个人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规定其集体目标,通过完全信任孩子,通过教育的力量改变每一个人,通过对“害羞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由外部条件和恶劣的社会环境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造成的”这一观念的传播,中国文化中的害羞似乎正在被削弱或者被预防。
当然了,对于这一条,我相信未来肯定可以达到。
犹太人:鼓励张扬个性。
犹太人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这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例如孩子常常会加入大人的谈话中去,向亲戚朋友展示自己的才华。虽然有时孩子的表演并不出色,但这仍然会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孩子希望从爱自己的人中得到支持和帮助,同时,他们也关注家人的消极反应,因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批评或个人偏见。以色列的每个人都关心小孩,即使他们不认识这个孩子,但这个孩子仍然会被当作客人而非陌生人对待,因此孩子更能体会信任。
以色列的小孩大多是在集体农场长大的,人们通过鼓励自立和展示领导才能来减少和防止害羞的出现。以色列集体农庄的小孩并不在经济上依赖父母,父母的责任就是给予孩子们关心、赞扬、无条件的爱、信任和安全感。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不同的文化对于害羞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多了解一下不同文化的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理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