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一篇文章《一个国家经济与教育不平等的程度 直接影响了父母的育儿方式》,作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经济和育儿方式之间的关系。作者强调“当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必要先决条件时,越来越多的中上阶层父母开始努力参与孩子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督促孩子努力学习是唯一避免被淘汰的途径。”,作者分析了父母鸡娃学习的经济学原因,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经济学、社会学视角。
在我的价值观里: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阶层划分的方式,一种是人类社会自身通过"拥有和支配的资源量"来划分阶层,这是显性划分;一种是通过面对事物的智慧程度,也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和能力覆盖面来划分,这属于隐性划分。
文中指出的,影响父母育儿行为的关键因素,“其一,是孩子未来的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其二,是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程度”,指的是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尽可能地创造“提升阶层、巩固阶层位置”的条件。这种行为是为了获得显性阶层提升和地位巩固。
人类追求显性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往往都是片面的和功利性的。比如,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针对农作物种植、家禽家畜类养殖或多或少都会采用辅助性助长手段。这类手段的结果就是潜在副作用会非常大。
同样教育也是如此,提升孩子的升学竞争力,做的再全面,指标也是人类制定出来的粗糙的指标。刻意的追求这个指标,就会形成一定比例的功利性结果。比如,被强迫而抑郁的孩子;比如,暴戾焦躁的群体情绪传染;比如,攀比、炫耀、追求资源的获取而不懂得珍惜等等。
很多家长自身都不具备生存智慧、学习能力,却为了实现自己的显性指标而要求孩子。这样的家长往往不会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的功利性和自我强迫会给孩子的智慧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创伤。
而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考虑的是孩子的生存能力、生存智慧的提升,考虑孩子在世界上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教育提升的是孩子的隐性阶层水平。
显性的阶层是有固定的指标划分的,而隐性阶层划分,也就是智慧水平划分的指标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做事情和面对人、事进行沟通的结果来判断。
真正拥有生存能力、生存智慧的孩子不管是在任何显性阶层,比例都是相当的。也就是说纵使资源匮乏,只要方法正确,也可以培养出一个独立、身心健康、热爱生活、善于学习的良好公民。他们的智慧决定了他们不会因为资源多少而失去生存的热爱和对知识与智慧的向往,不会因为简单的资源获取而丧失做事情的本质以及动机,不会因为贪图享受而做事应付、潦草。人类是因为这群人而幸福,而非因为掌握资源的显性阶层而幸福。
隐性阶层的进步取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文明传承质量,而不直接取决于政策。
教育工作者和有责任的家长本质使命就是要不断地提升所在环境中的文明程度,简单说就是:力所能及的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健康的身心发展、帮助孩子智慧成长。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孩子拥有了强大的自我要求的能力、具备了为人父母的责任感的时候,他也就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合格的公民。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成长为这样的公民时,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民族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社会不应过分引导和激励功利性的教育工作者,而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和鼓励真正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智慧者。这样社会才会一点一点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