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门的两位同事关系闹得比较僵,究其缘由,两人各执其言,都是各司其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辨不出对错。大约经常会遇见这样大大小小的辨不清的罗生门事件。是什么时候听说的罗生门一词呢?没有什么记忆了。机缘巧合的从图书馆借了回来,最近一直坚持早起一小时看书,再加上一些零碎的时间,一周不到竟然读完了整本小说,又去看了电影版的《罗生门》。
罗生门下,有一家将,避雨。罗生门荒凉阴深,狐狸强盗做窝,尸骨成山,乌鸦群集。被辞退的家将在这罗生门下思考着自己该何去何从的人生。要从无办法之中想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择手段只能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倘若不择手段呢?不择手段又加上一个“倘若”表明了家将内心的繁复与挣扎。随后家将在罗生门内遇见了为了自保而拔死人头发的老婆子,家将对着一切的罪恶引起了极大的反感,随后在听完老婆子的辩白之后,家将的内心也不在挣扎,下定决心的走上了不择手段之路。不做就得饿死,反正是没有法子的。善恶往往只在一线之间,罗生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善与恶必然要做出一个选择的地方。此乃《罗生门》开篇。
《罗生门》一共由27篇小短文构成,最后加一篇作者芥川龙之介借侏儒的话所表达的观点。最开始看《地狱变》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惊恐,良秀为画《地狱变》瞧过被铁索捆着的人,写生过被怪鸟追袭的人,在梦里瞧见过鬼怪。因为画不出烈焰之下被火烧死的华服女子的场面而求见大公,大公应之。最后良秀见到的竟是自己的女儿活生生被烧死的场景。《地狱变》终成,画中承受着地域之中酷刑的人栩栩如生,如人身临其境而感同身受。良秀是最好的画师,我想也是一位好父亲,画作成第二日良秀便悬梁自尽,失去了独身女的良秀无法再安心的活下去了。作者对于《地狱变》的描写至今让我觉得心有余悸,我深刻的记得看完《地狱变》的那个清晨,我内心的惊惶与悲怆,就像作者所说见过《地狱变》的人无不被它火焰地狱的大苦难所影响,而我被作者鬼斧神劈的描写所震撼。
我以为《罗生门》的短篇皆是这样一些怪神乱力、残酷惊悚的故事,开始考虑是否放弃读这本书,硬着头皮看了下去之后发现除了前面几篇的神鬼之作,后面的故事倒是时而不乏温情,时而不乏扑朔。就像《戏作三昧》里的作家马琴,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对自己的作品褒贬不一,这些人多多少少会影响了马琴的创作,但是当年幼的孙子说:您是大人物,要好好儿,好好儿忍者。六十多岁的老艺术家被六岁的孙子的话所感悟,创作的本身就是一件艰难孤独的事情,创作难得,坚持自己创作的本心更加难得。“好好用功,别动肝火,而且要好好忍者。”网络大数据之下,褒贬之势来的更快而且更猛,不少码字创作的人多少都会遭受舆论,避免不了,唯一需要做的,不是解释不是争论,是好好用功,莫生气,你的作品会帮你说明一切。《莽林中》是电影版《罗生门》的节选,死者、强盗、女人,纷纷各执一词,使得争相扑朔迷离,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电影。现在对于《罗生门》的解释并不是最初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罗生门,而是由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衍生出来的。
对于人性善恶的多面描写,芥川龙之介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笔力和手法,用简单的语法直抒胸臆,不仅表达出故事里的观点更表达出创作作品的时代大背景,就像《烟草与魔鬼》里的那一段描写,烟草是谁带来的呢?南蛮的天主来到的同时南蛮的魔鬼也来了,输进西洋的善的同时也输进了西洋的恶。20世纪初的日本正是侵华,与西方国家缔结百年同盟的时期。凡事总是有两面性或者多面性的,有正必有反,有善必有恶,有好必有坏。不需要极端的去评价事物的一方面,综合而观,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大约算是《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之所以印象深刻大约是因为引起的阵阵共鸣,作者从六个方面来阐述信辅的前半生,表达出当时今日信辅的思想变化。信辅居住在穷乡僻壤的本所,从小喝着牛奶长大,不知道母奶是什么的信辅将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归结于牛奶,并将这个年少的秘密埋藏在内心的身处,为了掩盖这样的秘密而不顾一切的应对着年幼玩伴的各项挑战,横跨深水沟,攀爬银杏树,尽管信辅十分的害怕,但是为了掩饰自己所谓的秘密而不敢示弱的一往无前,直到长大之后的信辅才将这样的迷信淡化而去。住在穷困地区的信辅的家也是贫困的,少年的信辅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厌恶贫困,厌恶为了保持体面而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痛苦的贫困生活,厌恶家里的寒碜样,厌恶身材矮秃头的父亲,厌恶将普通糕点放入名贵的糕点盒里面充当名贵糕点送人的母亲,也厌恶自己,厌恶自己看不起双亲,厌恶自己高明的说谎手段骗钱的行径。大学毕业之后去同学的家中做客,看到了同学眼中同样的厌恶时幡然醒悟:他首先是一个退休官吏的儿子,是追逐虚伪的中流下层阶级的贫困生活中生下来的一个人。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终能理解,对于自己也逐渐释怀。学校对于信辅来说始终充满了黯淡的记忆,信辅认为自己是为了摆脱贫困而读书,学校对于自己就是一座牢笼,那些讨厌的老师讨厌的及格制度,就在这样的愤懑之中信辅养成了忍受孤独的性情,后来回忆往昔,当年的学校都是展现在美丽的蔷薇色的曙光之中的美好存在。年少的信辅是极爱读书的信辅,因为贫困买不起书的信辅,去图书馆借书,去书铺以买书之名偷看书,以招来吝啬之讥的节俭来买书,甚至用买了旧书的钱去买新书,但是卖了旧书的信辅内心并不好过,甚至有一次以自己卖出价格的两倍买回了自己之前卖出的旧书。信辅从来不能不问才能怎样就去交朋友。信辅一直有着自己交朋友的标准,他的朋友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极其聪明的头脑,他们是能和信辅用头脑战斗的人,他们能秉烛夜谈,能争论到夜半,那些信口开合的人,那些不同阶级并且看不起人的人是与信辅格格不入的人,是信辅不屑交往的人。
我好像从信辅的前半生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前半生,看到了大多数人的前半生。 年少的我们总是怀揣着自以为天大的秘密遮遮掩掩,害怕被旁人看出端倪,喜欢的女孩子就故意去捉弄,让所有人都误以为自己是讨厌她;暗恋的男生就装作和他不熟,不和他说话,其实在许多个不经意的瞬间偷偷的观察着他;直到多年之后,喜欢的女孩暗恋的男生,已为人妻已做人父,而我们也各自散落天涯,才恍惚发觉年少无知的青涩懵懂,只道是年少。青春期的我们除了叛逆不羁之外更多的是自卑,因为家境,因为父母,因为我们自己,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能成为我们看不起自己的理由,后来时光消磨,我们开始慢慢的找回自信,找回自己,也开始学着接受,接受现实,接受我们自身所拥有的好的坏的一切,成长就是与不优秀的自己讲和。有时候路过学校的校门,看着校园里穿着青春校服的少年少女,不免唏嘘,徒生感叹,那个你称之为牢笼的地方你再也回不去了,那个你曾经厌恶的蓝白相间装你再也穿不上了。我们曾经视学校为监狱,视老师为猛虎,如今那却成了我们最为怀恋的地方和人。孩提时代的我们总会有一些纯真的爱好,集邮,写信,或者其他,后来年岁渐长,那些爱好可能早已石沉大海,尘封箱底。可是某一日不经意间的拿出来不免细细回味一番,对于遗失的部分免不了的遗憾伤感,那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回忆。有些朋友陪我们走过了人生的一段旅程,有些朋友一直陪着我们走到了现在,不论是那一段的朋友还是那一生的朋友,都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朋友的标准,无论标准是什么但总是存在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能够一起走一段路是缘分使然但更多的是臭味相投吧!不然你遇见的那么多人为何偏偏只和她做了朋友。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久负盛名,也值得一读再读。不知不觉间写了这些,最后用他在《侏儒的话》里的一段节选作为结尾吧!
祈愿不要让我穷的一粒米都没有,祈愿不要让我富的熊掌都吃腻;
祈愿不要让采桑农妇都讨厌我,祈愿不要让后宫美女都垂青我;
祈愿不要让我愚昧到莠麦不分,祈愿不要让我聪明到明察星象;
祈愿不要让我成为英武勇敢的英雄,不要让我产生做英雄的欲望,请保护这个无力的我。
我是个只要被这新春的酒灌醉,吟诵这金缕的歌过上美好日子就知足常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