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文心照分湖
——郑一冰先生的《分湖百咏读札》品读记
春节前,收到分湖文友郑一冰先生赠送的新书《分湖百咏读札》,欣喜万分。春节里细细品读,像咀嚼一道道年菜,滋味隽永悠长。
古时分湖为“吴越间巨浸”,东至金泽,西至黎里,南至西塘,北至周庄,沿“大分湖”错落有致地存留着许多古镇和村落,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人文历史久远,胜迹颇多,柳亚子先生称分湖为“文学之渊薮”。春秋战国时,伍子胥在分湖滩边结寨屯兵,留下了伍子滩、将台旧址等遗址;西晋张翰秋风中起莼鲈之思,辞官回乡,终老后在元荡边留下季鹰墓;南朝顾野王的两个儿子定居北顾里,在武陵溪、北顾里繁衍生息,留下梅园等胜迹;唐朝陆龟蒙曾经隐居在陆家荡,于鸭阑泾养鸭训鸭,怡然自得;南宋陆大猷父子在来秀里筑别墅,建陆氏桃园;元代杨维桢七子乘上钓月舫,漫游分湖,留下名篇《游分湖记》和大量诗作;明代赵田村的袁黄,家有藏书楼,取名两行斋,在赵田村写下《了凡四训》;也在明代,北厍叶家埭的叶氏家族,满门风雅,午梦堂、疏香阁、叶氏别业,名声显著;清代乾隆年间陆燿的“切问斋”,清嘉道年间郭麐的“灵芬馆”……都凸现了分湖气象。
像埋没在地下的古董一样,历史是要挖掘的,不然,世人的眼光只是浮于表面,看到现存的少量古迹,却不知道分湖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显赫的文事。郑一冰先生做到了,他的新作《分湖百咏读札》给读者翻开了一页页历史画面。
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从《分湖百咏》到《分湖百咏读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时间跨越百年,貌似文人与文人间的交流,其实也是诗情的再次焕发,文心的代代闪耀。
百年前,芦墟镇上的首富陆映澄,不仅精于生意,还是一位能画能篆、诗词俱佳的能手。1917年8月,在阅读了前人的大量著作后,他将大分湖地区的胜景、遗迹以及先哲们留下的文事用诗文形式记录下来,一百个景点和实物,配上一百首七绝,并简略记录地理位置,成就了一部传世之作《分湖百咏》。
也是巧合,卸下南社主任的柳亚子先生,回归故里,从陆映澄的儿子陆赓南手中借得《分湖百咏》诗稿,以他诗人的笔画,从头至尾抄写一遍。解放初期,柳亚子先生将家藏的44000多册古籍善本、抄本全部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其中就有《分湖百咏》柳氏手抄本。
许多事是靠心来成就的,张大、传承文事依赖的是文心。几十年后的21世纪初,同是分湖人的吴江文史专家张明观老师,在上海图书馆查找南社资料时无意中发现《分湖百咏》的手抄本,苦于不能复印、翻拍,便逐字逐句全部抄录下来,终于编入《分湖诗钞续编》中。如今,《分湖百咏》的陆氏版本不知在何处?柳亚子先生的手抄和捐献,文心建功;张明观老师再次抄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也是文心的最好印证。
2017年,《分湖百咏》诞生100年了。出生于汾湖书香门第的郑一冰先生,以他深厚的古诗词功底以及热爱地方文化的拳拳之心,在通读《分湖百咏》两遍后,利用退休时间,采访当地老人,走访遗存古迹,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终于写成了一百篇小散文,出版了这本《分湖百咏读札》。郑先生的读札,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注释并翻译成现代文,通俗易懂,方便现代人阅读,同时,配以一篇篇优美的小散文,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古迹的存在与否,具体方位,以及历史沿革。郑一冰先生也有一颗璀璨的文心,其心如冰。
从陆映澄到柳亚子,从张明观到郑一冰,四代分湖人,一腔道德情。《分湖百咏》终于流传下来,成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个精神财富中,完全可以看到另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将成为财富。
分湖有幸。百咏有幸。
虽然,《分湖百咏》中的大部分古迹已经消失不再,但是,分湖文脉源远流长,总会有有识之士去挖掘,去发扬广大,体现出自我的奉献精神和传承古代文化的责任。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是不用扬鞭的。
总有文心照分湖,总有文心照诗情。《分湖百咏读札》自可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