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要引导孩子阅读自己的情绪类型,告诉孩子这是快乐,这是愤怒,这是敌意,这是委屈,这是伤心。鼓励孩子体验这样的情绪,并鼓励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的感觉。家长要告诉孩子,情绪本身是没有好与坏之分的,情绪是受身体内部心理与生理共同影响产生的。但情绪需要管理,比如如何适当的释放或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选择环境、情绪释放的程度和时间,让孩子了解男女之间在情绪类型、情绪方式上有哪些不同,不要让孩子压抑情绪,或因为家长不喜欢某种情绪方式,如哭、撕扯东西、吵闹、拒绝、怒目圆睁,就不管孩子感受如何,大加呵斥。先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情绪识别),也知道你内心很……(情绪体验),不过你可以用……(情绪表达方式)来告诉我你感觉到……(情绪),并且我已经知道你想……(情绪目的),那么为什么你还要这样无休止的……(情绪时间)呢?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孩子在一次情绪爆发中学到很多。不要让孩子误认为什么情绪是不好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情绪发泄方式是不好的。
二、对于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说,最能帮助孩子放弃对母亲缠绕的人就是父亲。男孩在五岁左右的时候要解决母子关系中的纠结,才能利于男孩的性心理和社会心理发展。如果一个八岁的男孩和母亲纠缠不清,出现不愿上学等情形是非常自然的事。对五岁以后的男孩,不管父亲有多忙,都需要挤出时间插入母子之间,把引导孩子长大的责任接过来。
对男孩子的引导,父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亲不管多忙,哪怕是国家的主席、总理,也应该至少一周有一个半天来陪孩子玩。是玩,而不是教育他。这半天完全由孩子来支配,把爸爸交到孩子手里,孩子让爸爸干什么就干什么,由此来补偿孩子对父亲的需求。这个方法的效果很不错。可能会有一些父亲的的确确每周也抽出时间了,但却是在教育孩子,其实在这个时候他应该把自己交给孩子。
三、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开始喜欢钱,并且用一些幼稚的办法来拥有钱对父母来说,既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也是一件让人可以高兴的事。因为一个孩子能否比别的孩子成长得更快和更好,关键要看他对外部世界是否产生欲望,有没有物欲或占有欲。欲望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通过何种方式去拥有他喜欢的东西,钱只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和桥梁,不要就钱的问题纠缠不清。12岁以下的孩子一般没有管理金钱的能力,每周一两块钱的零花钱就可以了,如果他需要什么东西,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让他说出愿望,并共同来讨论,哪些愿望是可以马上实现的,哪些愿望需要等一等,或者哪些需要父母可以无条件满足,哪些需要父母要跟他谈条件。比如孩子说他喜欢某个游戏软件,朋友都有,他也想拥有,就是得需要几十元钱,父母可能会因为游戏影响学习,而简单的对孩子说“不”,这样做会使孩子通过正常途径满足自己的努力落空,甚至心理受挫,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钱,内心也会承受很大的道德冲突,若不是因为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欲望很强,一般也不会轻易涉险。
从根源上看,常常目睹父母大手大脚花钱的孩子,对金钱的欲望会大一些,因为他知道花钱可以买来快乐。节俭的家庭,孩子更知道钱的重要性,也轻易不敢乱花钱。从方法上看,父母随意放钱,会让孩子时时刻刻面临内心的冲动,可能会养成孩子乱拿钱的行为。如果父母善于管理金钱,孩子的非分之想也自然会得以收敛。如果孩子拿的钱数目不大,就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孩子缺少正确的金钱观念,利用这件事告诉孩子,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得到钱就可以了。不过,对1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跳过钱这个问题,直接问他需要什么,可以由父母帮助他实现愿望。如果孩子需要电脑游戏软件,要跟他讨论,那是些什么样的软件,是不是适合他的年龄,如果不适合,是否可以找到替代的软件。还要和孩子讨论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不能因为玩游戏而耽误了学习。如果游戏软件的价格较贵,要讨论孩子应该分担的责任,比如在一定时限里减少孩子的零花钱等等。
偷拿家里的钱是每个孩子都会犯的错,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降低这件事的重要性,不要说那些“小偷针大偷金”之类无限上纲的话,更不要提“偷”这个字,12岁以下的孩子心理都很脆弱,会以为自己不是好人,形成创伤体验。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都以为家里的就可以是自己的。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帮助他学习对钱的管理,给他稍微多一些的零花钱,要求他建立一个账目,时不时看看,然后夸奖几句。如果这样管理的效果不错,孩子不乱花钱,可以奖励他更多的钱,让他在钱的管理上有成就感。如果乱花钱,就扣一些零花钱,让他觉得这样做得不偿失,他就会改变做法。也可以每周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说出自己有什么购买愿望,讨论哪些愿望可以很快得到满足,哪些愿望需要等待,哪些愿望必须具有孩子改变自己的先决条件(当然是让他稍作努力就能达到的),这样孩子就可以通过正当方式拥有自己的物质愿望,就会懒得再去冒偷拿的风险。
四、接纳、欣赏孩子比夸奖孩子要好。夸奖是寻求孩子与父母价值观念的一致,夸什么往往也意味着在否定孩子另外的什么。接纳、欣赏可以存在双方的价值差异。语言上的表达会给孩子误解与错觉,接纳他|信任他的态度是不容易被曲解的。
五、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弱,如果家长经常用语言来挫伤他,就等于在灵魂上伤害他。灵魂,就像杯子一样,要充满爱,充满关心,充满信赖。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老是拿话去伤害他,就等于给孩子心灵的杯子戳了一个洞,杯子永远盛不买,孩子的心永远讥渴,没有自我满足,他的生活也就会永远焦躁不安。
六、十五六岁的孩子有很多的欲望,欲望也很分散,家长的督促可能会使他克制自己的欲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以提醒孩子处在中考的状态,不能像平时那样过于松散,人过于松散后,突然要完全紧凑起来学习,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所以初三的孩子在周末不能完全放松,应该有一点紧张性,保持一种张力,这很重要。如果周末完全放松,在家里整天看电视,或者读小说、打游戏,看起来好像是为了减轻紧张的学习压力,但实际上可能会让自己的智力状态或者身心状态出现变化,不再适应周一高强度和快节奏的学习。家长的督促应该是正面体验的、带给他积极观念的督促,让孩子听到有愉悦感,不是一种谴责的、批评的,而是一种关心的、提醒的,或者是共情的方法。比如孩子想玩游戏,妈妈可以说:“如果我是你也会想玩一玩,但妈妈知道这个时候玩游戏也是紧张的,闭闭眼,躺一躺也许更好。”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父母在为他考虑,父母了解他的紧张和疲劳,清楚他渴望放松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