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实干作风,为基层减负赋能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着力锻造实干作风,完善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制度机制,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已成为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关系到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更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连。

       形式主义长期以来如同顽疾,严重阻碍基层工作的顺利推进。过度的文会海让基层干部深陷文件与会议的泥沼,大量时间耗费在无实质意义的流程中,无暇顾及实际工作的落实。过度留痕现象更是将工作重心从实际成效转移到表面形式上,基层干部被迫花费大量精力制作各种材料,以证明工作的开展,而不是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任务层层加码使得基层干部在高压下疲于奔命,难以保证工作质量,群众也无法切实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这些形式主义问题极大地消耗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精力,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锻造实干作风,是破除形式主义的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实干兴邦” 的内涵,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上。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基层治理中,实干作风体现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等具体工作中,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

      完善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制度机制,为锻造实干作风提供坚实保障。在干部考核评价方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避免单纯以数字论英雄。对于那些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且取得实际成效的干部,要给予充分的表彰和晋升机会;而对于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干部,则要进行严肃问责。通过明确的制度导向,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精力集中在真正有利于地方发展和群众利益的工作上。   

      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多方共同发力。上级部门要带头精简会议和文件,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会议规模,避免层层转发、重复开会。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优化检查考核方式,注重实际效果而非形式。为基层明确职责边界,避免过度摊派任务,让基层干部能够在清晰的职责范围内高效工作。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类工作平台,减轻基层干部在“指尖上” 的负担。

      锻造实干作风、完善制度机制、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方齐心协力,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从制度层面保障实干作风,才能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各项事业在实干中稳步前行,不断开创美好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