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等我长大了,我保护你。”
“妈,等我工作了,给你买好看的新衣。”
“妈,等我买房了,接你来城里住。”
“妈,等我不忙了,再回去看你。”……
我们说过了太多等待的话,等有钱,等不忙,等放假,等着等着,年华易逝,韶光倾负。爸妈从青丝变成白发,从康健变成满身病痛。
而这一等,有的人尽永无再见。
我记得女儿三岁时,闺蜜母亲传来噩耗。她哽咽着说:“早知道我就懂事一点儿,哪怕给她做一顿饭,洗一件衣服,少气她一次。”说着便是无尽的沉默和抽泣,直到电话那头传来“嘟嘟嘟”的盲音。
我见过阿姨,一个极爱笑、幽默,甚至有点猴性的女人。而闺蜜是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主,最让人嗤之以鼻的是高中时还没学会自己洗衣服。
出殡那天,我们开车急冲冲地赶过去。一进院儿,她上来抱住我就嚎啕大哭,“少华,我妈没了。我再也见不到她了。”然后就是归置,宽慰父亲。
打那以后,她一下变成了大人,只是每次去看她,仍舍不得我们走,必悲伤落泪。尤其婚后几经波折生子,在坐月子最需要母亲关怀的时候,她仍会打电话对我哭诉:“少华,我只是特别想我妈。” 我应着“我懂的。”
是啊!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去年,二娘心脏病没了。让我没有遗憾的是,在她生病住院期间,我得空前往医院探望了一次。当时她心脏疼得不能动弹,人消瘦得不成人形。一会儿窝在那眯眼睡一会儿,一会儿又抬头和我寒暄几句。
月余后,哥哥告知,“你二娘没了,赶紧回来吧!”我鼻子一酸,眼泪嗖嗖地落了下来。
人这一辈子,谁也做不了那么称心如意,还好兄弟姐妹几个谁也不计较谁,出了事仍能互相帮衬。
姐姐轻抚棺木,哭得声嘶力竭,我清晰地听见她说:“我以后再也没有妈了。”便瞬间泪崩,然后转过身拉住母亲的手,终没抑制住,放声大哭。
我们总觉得孝敬父母来日方长,可谁能知道,那些来日方长还等不等到下一个太阳升起。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其实她们苛求我们的不是多有成就,而是健康、快乐、幸福就好。
母亲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以后,首先让哥哥安装了微信,隔三差五地和我视频聊天,点赞关注。
记得有一次,我发了一个“最近抑郁,唯有多请吃饭,方能治愈。”本来只是一句玩笑话。
第二天她一大清早,发视频电话过来,张口就问:“你怎么好好的就抑郁了呢!”说完老泪纵横地哭了起来。我笑着说:“妈!那是复制着玩的。”我听见哥在旁边,“我就说不是,妈非要问你。”
关闭视频后,心久久不能平静。其实也唯有爱你的人,才这样关心你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
而我们总是忙着工作,忙着家庭,忙着应酬,于杯酒交错之间,见证感情的珍贵。
那些忙碌的日子,他们愈是惦念着我们的,怕你吃不好,穿不暖,可能也正盼望着手边的电话响起。
我不敢想象,她们终将弃我而去;同时也暗自庆幸着,她们现在身体健康。
让我仍有机会承欢膝下。
每年假期的来临,回家亦成为我和女儿雷打不动的行程。
想念爸妈,想念家乡的咸白开,想念暖手的热炕头,甚至想念家里的老黄狗和那一间砖瓦房。
我远远地就能看见父亲微笑着开门迎接,侄女扒在玻璃窗前“姑姑、姑姑”地叫个不停,妈妈则从厨房里走出来急切地寻找着我的身影,然后一桌香喷喷的饭菜端了上来,脱鞋,上炕,吃饭,我们的笑声总能传得那么远,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