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就知道《2001太空漫游》这部被很多影评媒体和网友封神的大作,一直到最近才“拔草”。看完以后的第一感觉,相信和至少99%的网友是一样的:不明觉厉。
要说完全不明吧,也不尽然。第一章和第二章衔接时那个经典的蒙太奇,算是观影体验中的第一个小高潮:太空舱中的失重场景。虽然在之前看过的《盗梦空间》里已经见到过更加奇伟瑰丽的视觉体验,但是观影时仍然会提醒自己,这个电影是在没有CG绿幕等外挂的1968年拍摄,所以仍然会时时提醒自己要对这一点抱有足够的敬意。
更不消说,影片中对视频短信、平板电脑等等超前而精准的预言,以及影片中后半段经常能见到的那些我在之前岁月里看过、在制作时间上却是后来者的经典科幻大作的影子:机器人的外形和《星际穿越》一样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机器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与城府暗藏和《机械姬》的神似之处,还有最后一个章节几乎让人重温《星际穿越》穿过虫洞的体验,尤其是最后自己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不同时空状态下的自己,这一点也像极了《星际穿越》男主在书架背后看着自己和女儿的那一幕。
假设一下,如果我没看过2000年以后科幻大爆发以来这些年的佳作,而是先看的《2001太空漫游》,那么观影体验应该会更上一个档次。可惜没有如果,我是在看过了《终结者》全系列、《黑客帝国》全系列、《人工智能》、《第九区》、《阿凡达》、《盗梦空间》、《超能查派》、《机械姬》、《星际穿越》、《地心引力》、《降临》和《湮灭》之后,才看到这部《2001太空漫游》,我能够对库布里克大师和他的这部科幻电影经典佳作报以足够的敬意,也能够承认其质量和完成度可以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排在科幻片的第一梯队之列,但如果硬要附和诸多影评媒体和点评人,说这部作品仍然是有史以来最佳科幻无片超越?对不起,这个评价我做不到。
在铺天盖地褒奖之辞以外,我想勇敢地提一丢丢负面的评价。首先这是一部晦涩的电影。认同这部电影的伟大,与认同它的观影体验中存有诸多的晦涩,不矛盾。
我承认《2001太空漫游》中的很多地方我没看懂,哪怕是在看了网上很多解读类的影评之后,仍然感到很多解读略显牵强刻意。承认没看懂这部电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按理说,我还不算是反射弧很长、对烧脑电影理解起来很困难的那种观众,在对电影的理解能力上,相信能代表全体观众的至少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水平。我尚且如此,真正能看懂这部电影的,又有多少呢?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自然不必强求所有观众看懂;但如果一部电影能够让绝大多数的观影者都感到理解很困难的话,那么至少说明它的受众面不是那么宽。这样的小众作品,因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在电影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我没啥意见,但如果强行封神还锁死其历史地位让它永远无法超越,就有点令人费解了。
然后再讲讲为什么我认为它在科幻片里没有“无法超越”,以及具体都有谁实现了超越。如果从观影体验上讲,个人感觉千禧年之后一大批科幻佳作事实上都能超越这个前辈;但观影体验这个事情太过主观和个性化,为了保险期间,我只提名一个超越者:《黑客帝国》系列。
科幻电影,顾名思义,是基于一定科学基础的幻想,它实际对于幻想的尺度提出了一定要求。如果幻想度太低,那就是现实主义题材,不能成为科幻电影;如果幻想度太高、太玄,脱离了科学基础,那就该归于魔法玄幻之列。所以,合适的幻想度,是衡量科幻电影品质的第一把尺子。而科幻,又包括了两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点子。电影是直观表达的艺术,幻想的是什么,最直接表现出来什么,就是幻想的点子、创意。《2001太空漫游》,使用了神秘的黑色石碑启发人类历史、载人航天太空旅行成为现实、高度拟人化的人工智能成为现实等等核心创意;《黑客帝国》,则是使用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而是由计算机模拟人的感官体验进而让人类在休眠状态下感受到的产物这一核心创意。科幻电影带给人的观影体验,作品的wow时刻,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点子创意的新奇特。
第二是背后的世界观体系。核心创意的确是会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wow时刻,但这个创意在科学基础上能否做到在影片的世界里自圆其说,这块就要由影片背后的世界观体系来负责了。像以拍摄周期之长而闻名的《阿凡达》,为了一部电影甚至编写了整个潘多拉星球的百科全书,就是为了让整个故事更加站得住脚不至于太飘。《三体》为了让故事自圆其说,创立了所谓“黑暗森林”理论法则,以及基于黑暗森林法则的一系列推论,这些都属于科幻作品背后的世界观建设。衡量科幻片的尺度,除了以上两点外,还有一点就是影片为了保持观赏性和传播性而必须采取的外包装。
这种包装可以是把一些科学道理或科幻创意讲得通俗明白的手法,比如星际穿越中对相对论中关于时间在不同运动速度下不均衡的简单解释,或是盗梦空间里以陀螺为符号来鉴别梦见还是现实;也可以是引入一些商业片中常见的增加观赏性的桥段,如黑客帝国中的追车戏和子弹时刻特效、盗梦空间里扭曲物理城市的视觉奇观。
这一点常常被很多艺术派观影者轻视,认为使用了商业片中的伎俩就会降低影片的艺术成就,产生了固执的看不起通俗、刺激的商业片表达手法的鄙视链,甚至极端点认为越是装B故弄玄虚让人看不懂在拍什么的越是好片。
但有句话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再好的想法也需要外包装来帮助自己传播得更远,影响更多受众。若单论科学性思想性,任何电影化的视觉表达也不可能超过专业的学术论文。既然选择了电影这种手法,就不可能不去考虑它的传播性和接受度。
从这三个角度来看《2001太空漫游》:
创意部分在那个年代恐怕当属满分,相当超前。
世界观部分就没有同样的优秀。影片前半段的世界观虽然不够丰满,但是还能顺得下来——外星文明的黑色石碑启发了猩猩,让猩猩学会使用工具变成了人;人类往月球的探索再次发现了黑色石碑,受到启发后去探索木星;探索木星的路上发现,本来是辅助人类的AI,却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意识到自身存亡面临危险时,毫不犹豫地消灭了飞船上除了男主之外的人类科学家。
到这里为止,整个故事是通畅的,但之后的部分就越来越晦涩。本来AI有很多机会干掉男主,却出人意料地不采取任何行动。觉醒后的AI已经连杀几人,而且明知男主是自己“生命”的最大威胁,却为何临时放下屠刀任人宰割?
这里是有关世界观设定的重大情节,影片却处理得不清不楚,没有给出一个合理解释。至于之后的大段意识流部分,在观众眼前呈现的就是纯粹的炫技和一些灵感的碎片化表达,影片似乎已经不屑于去解答其内在的逻辑性,恐怕包括主创团队在内也没人说得清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要说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至于外包装观赏性这一点可以说就更难让人恭维了,与科幻电影的平均水平都相去甚远,更不要说与黑客帝国系列这种真正顶级水平的大作相提并论。
考虑到影片的所处时代,导演的大师名头加成,片中大段令人惊叹的炫技手法,以及后来被很多其他电影致敬的因素,我尊重其先行者的意义,仍然愿意将这部电影归于科幻影片第一梯队行列,但如果非要说它科幻届影史最佳无可超越?
很抱歉,我只能说:崇古可以,但不要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