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得大段引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了,因为每一个句点我都深深喜欢。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九九乘法表”的重视程度,简直是天壤之别。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仅仅将其视为可供儿童临时查询的工具。类似一本早期“算术宝典”;【的确如此,在美国的小学课堂里,学生的桌面上都贴着九九乘法表。】而在我国的传统数学教育中,九九乘法表是人人脑海中必备的“算术宝典”,乘法学习几乎就是伴随着背诵、记忆九九乘法表而展开的。这种扭曲的做法,类似于数学教育领域中的“读经运动”!【将我们背诵的“九九乘法表”称为数学的“读经运动”,好像也符合现状。只要儿童一年级毕业,就会立马参与这个“读经运动”,那场景的确很壮观,且老师和家长在布置这项作业时都显得理直气壮。】
类似于下面这样的教学设计,应该是非常普遍的:设计一个排列算珠的游戏情景【或者其他相同数连加的现实情境】,联系加法运算,引导儿童得出:1×4=4,2×4=8,3×4=12,4×4=16,5×4=20……然后迫不及待地进入九九表的背诵和记忆【其实还不能算是“迫不及待”,因为列出算式后,还要研究意义,还要编制乘法口诀,最后再进入背诵和记忆阶段】。这种设计隐含着如下逻辑:第一,儿童的大脑只是一个等待灌输的空罐子,乘法与九九乘法表是客观真理,父母和老师的任务,就是将“真理”倒进“空罐子”;第二,如果这样的倾倒一次不成功,那就两次、三次、四次……直至成功为止。成人的职责就是重复性地“倾倒”;第三,儿童的学习就是“无条件”地接受这种“灌输”,等价于机械的死记硬背;第四,如果儿童胆敢“反抗”这种仅把自己当做容器的灌输行为,就将面临抄写,无休无止地强行记忆等更加强烈的“刺激”,直至就范为止【关于背诵口诀,其实教材上给出了一些途径,比如对口令、数线记忆、算式记忆、转盘游戏、扑克记忆,还有特殊记忆】。
关于背诵乘法口诀,可能最痛苦的是那个小女孩的“三五十五”的背诵视频,无论如何都记不住,让人笑的同时又觉得小女孩的“悲苦”。“悲苦”的背后,是因为这是囫囵吞枣的记忆,不是在深刻理解上的记忆,所以相当的痛苦。
预计在这部分多停留几天,关于这个乘法口诀的上法,当初执教二年级时有颇多的记录和心得。现在回头去看,发现还是有很大的价值。
比如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提问。一是自己不懂的问题,二是可以考考别人的问题。这两点都需要老师进行充分的引领,并搭建合适的平台供孩子们分享。这也是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时机与好话题。
最重要的是,看看自己当初的教学,有“读经运动”的影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