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性观察之温尼科特视野第三轮第二次课备忘
回望本次课的笔记,几乎整堂课的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这是一个人生的重要课题,尤其对于女性、而作为已为人母的女性更是如此。当然男性也能借由这个切入点来,回述他与母亲的关系,对他后期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比如温尼科特本人,他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建树,再很大一个层面上就是源于他与母亲的关系中的很深的丧失感和缺失。
阅读完上一堂课中张老师推荐的郑捷和马贞团的两篇备忘。她们从具有70后、80后和95后具有独立意识的职业女性成为母亲所要面临的挑战与诱惑;到作为母亲在回望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中去思考,自己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母亲。一个是思维缜密的推衍,一个是带着自我体验式的情感与理性的交融和推展,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我将从母子关系在不同阶段上遇到的核心问题与挑战进行一个梳理:
一、成为母亲你准备好了吗?
1、作为80后母亲,我们成长与一个怎样的时代?
我们总是被拿去与邻居的各种小孩相比,而且常常使用我们的短去比别人的长。父母用这样的方式教我们谦虚。听话和乖是父母对我们最由衷的表扬。我们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郑捷在她上周的备忘推荐语中说到:“80后养育孩子相比上一辈成为了一个更加值得探讨的问题,上一辈单纯的生活习惯也与80后如今的资源丰富截然不同,没有去商场逛街看电影的习惯、没有手机不离手的习惯,没有游戏、韩剧漫天飞的背景,也没有年轻人习以为常的KTV和酒吧文化。”
2、孩子介于天使与闯入者之间
作为一个有独立自我意识的职业女性,你准备好把你曾经下班后给自己的时间如:喝茶、会友、阅读、健身、购物、甚至是旅行的时间等等,都无条件供孩子使用的准备了吗?
T:“有的母亲必须要过一关,她去接纳那个闯入者(孩子)。年轻母亲之所以有对抗性思维,因为孩子世作为一个闯入者来出现的。”
作为母亲,我很能体会,当陪伴在婴幼儿旁边时,你常常处于想做事却只能一次次的不得不放弃的难受经历。你完全被一个无辜的、哭闹的、可爱无邪的小家伙控制着。然后每一个听你诉苦的人,都会微小的告诉你:“这个很正常,使必经的。”当然很多的时候你也会因为孩子的存在而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怎样在“天使”与“闯入者”之间进行自我的反思和调频,对于很多母亲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成长与自我完善的课题。
二、作为母亲,你能读懂还是婴儿的孩子,他的动作、眼神等等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吗?
当处于婴儿早期的母亲能够去主动响应孩子的饿、害怕、不舒服等的需求的时候。将由此推动孩子们进行自发示意(表达他的需求和情绪)。
T:“母亲对孩子的响应越精确,孩子越有一种安全感。”反之,母亲如果解读不了,则容易用自己的臆测或者是焦虑去情绪化去回应。
1、课中知识点的梳理:
【真我与假我的自我扭曲】
* 母亲将宝宝的全能植在她认同孩子的状态中,由此衍生出孩子的自发示意,也就是真我的行动。
* 一个不足够好的母亲无法面对此种示意动作,并用她自己的示意动作来取代,婴儿则顺应母亲的示意举动,而假我开始成形。
0—1岁,母亲。孩子的自发示意(动作、哭、闹)。有的母亲解读不了孩子的信息。
* 真我不会变成鲜活的现实,除非母亲可以一再成功地面对婴儿的自发示意或知觉的幻觉。
母亲对孩子的响应越精确,孩子越有一种安全感。母亲解读不了,老是用焦虑扑过去。
* 在最早的阶段,真我是在理论上自我示意与个人想法发端状态。
* 只有真我具有创造性,也只有真我可以感受到真实
感受越真实,他的幻想越少。有的人活活的把自己吓死掉。
* 健康的个体有一种顺应真我的面向,也就是婴儿能够顺应而不致暴露受害的一种能力。能妥协就是一种。
2、情绪越激烈,一定是真我的方面是有问题。他的反馈机制有问题。所以他情绪才会越激烈。他们的真我需要更高的灌注。“暴露受害”,他一直得不到一个有效的回馈。比如很多闹心或者情绪容易被点爆的孩子
你情绪越激烈,你暴露受害就越突出。边缘性的孩子暴露受害太突出了。
三、成为孩子的朋友,你能够调频你的经验格式。
这个点上郑捷回应马贞团的亲子游,让我印象深刻。马贞团在一次陪儿子参加他们班级组织的亲子户外活动中。马贞团很享受和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他们玩得很开心,而回过头来却看到一部分家长,百无聊赖的坐在旁边玩手机等待着活动的结束。郑捷说:“我觉得大部分母亲,都是在成人生活趣味格式与孩子趣味格式的无法调和里。”
此刻想到的是T跟我们分享的,他养育女儿大阳的太多片段:在小区花园里大阳一次次穿着溜冰鞋挑战穿越黑暗区域的经历;想到了现在完全接管大阳练钢琴,坚定不移的陪伴她走出钢琴瓶颈期的指导和贯彻力。
亲子关系中生命的参与感,父母作为孩子的养育者、领军人,同时也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在不同的维度上,在与孩子和互动得过程中去调效那些不合时宜和僵化的经验格式。
四、中国式母亲——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给了子女。
把自己的一辈子给了子女的父母看似伟大,但背后之于孩子的沉重也是不言而喻的。孩子仿佛成为了一名需要还债的人尤其是情感和精神上面的负债感,常常让孩子难以承担。
主体缺失与“道德绑架” —— 关系中很深的依恋和扣死,很难让你建立新型的关系。
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位非常宠爱自己女儿的母亲。她自己就不知一次提到过:自己是无能的、需要依靠的。她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心、生怕孩子受委屈逐渐的培养出了一位娇气的、不愿吃苦也不能吃苦的孩子。女儿逐渐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已经结婚了,却常常住在娘家,仿佛娘家对她有一种神奇的“诱惑力”。
课程笔记中几个未拓展的点:
【心智是人格的效率】
你的人格效率越高,你对资源、关系的判断,越深越有效。你的思维是妥当的,你的效率是高的。人格的效率,集结了你的经验、体验、思维、情感的深度,最终你对事物抉择和判断的效率和执行的能力。 作出最后抉择的效率。
【现代人讲的自恋】
核心:独处、自律自控。
【抑制性客体与安全半径】
【《心智与身心的关系》254】
* 真我与假我的概念
* 心中的空乏意味着空虚,饥饿与等待。
“空乏”——贫乏感。空虚、饥饿、等待——心智不良的状态
剧变的社会需要你有很高的心智发展程度。挑战越高暴露率越高。现在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心理问题?挑战太大了!你的心智就被暴露了。
【《儿童发展的自我整合》260】
* 未整合:婴儿无法感觉其有整合的必要,因为母亲的支持功能被视为理所当然。
在溺爱的家庭里面,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把你整合的功能降低。这样的孩子到成人阶段了,她永远有一个......碰壁,她都会拿我妈来做比照。对方有没有像我妈一样对我。巨婴的心理。永远都靠妈去喂养她。 边界要做出来,你妈是你妈,你是你。
你的父母根本没有义务来跟你带孩子,她看不到。她还在对父母进行各种的抱怨。这样的人,也要看程度。
* 失整合:为了防御因为缺乏母性的自我支持而导致的未整合而持续制造的混乱,也就是说,为了对抗来自绝对依赖阶段中因为保持失败所导致的难以想象的或古老的焦虑。
核心:防御、缺乏母性的自我支持、混乱。
失整合与未整合相比,失整合更难做。它不整合,它有失整合的创伤。
陈静:可否理解为:未整合是因为泛滥?失整合是因为匮乏?
T:不是泛滥,未整合是没有完成分化。核心点是:依恋在代偿的代理功能当中。所以是形成原始的依恋。代理功能大大的削弱了主体功能的发挥,导致主体功能很弱,分化不良。
失整合是创伤,创伤以后导致整合的失败。你要去修复她的很多的创伤和所形成的防御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