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我真的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爱写作的人,多半是敏感多疑的。到现在,看了很多的书,认识一些喜欢的作家,我知道我错了。
在我看过的哲人和作家中,他们对世间事的确是感性的,但却并不多疑,他们是对生命大无畏的热爱,是对智慧的爱与追逐。
辛弃疾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在年少的时候,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的味道。而经历世事之后,辛弃疾再登高远望时,却只说道:“天凉好个秋啊”。
说的多么切合实际,不正像我们大多数人吗?年少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却特别喜欢忧郁的情境,为写一篇文章硬是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去描绘愁苦的意境。年少的我们以为自己的愁有多大,只是因为我们经历的东西太少,习惯将自己的小烦恼扩大了来看。
看天空时45°角,听歌听最感伤的,刘海最好是遮住眼睛的,走路手要插在裤子口袋里的,看窗外时手是要倚在下巴上发着呆的……一切看上去好忧郁,一切看起来好有美感。好像这样才是青春最美的样子啊,青春小说里的男女主角,不都是这样的吗?忧愁多吸引人,仿佛不曾忧郁下,都没有故事可说。
多年后,我们发现,那时都错把忧郁当深沉。
我也曾这样过,年少读书时,以为“为赋新词强说愁”是美的,林黛玉的忧郁是美的,婉约派的词是极美的。但随着自己内心的成长与领悟,我更爱苏轼面对艰苦时的豁达乐观,更爱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对着亚力山大帝说的那句“别挡住我阳光”,更爱希腊德尔菲神庙里的那句:“认识你自己”。
中学时写日记,记录的很多是一些难过的事情。与同学的相处,同学说过的话,考试没有考好等等,敏感脆弱。那时的内心世界真的太狭小了,现在看看,那时怎么会有那么多不快乐啊?
后来,我不再看小气的作品,喜欢看拥有大格局、大胸怀的书,也喜欢与乐观积极的人交朋友,更不再以忧愁为美。这也许就是一个心智成长的过程,如果过了那个懵懂迷茫的年龄,依然还是会因为小事而多愁,积郁在身,那真的该好好修炼了。
人越长大,越应该有历练之后的洒脱之气。而一个内心拥有什么世界的人,也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
02
记得大学时上文艺理论课,老师讲到一个文学流派时,说很多时候他们能够写出文章,都是作者处于抑郁的状态,然后奋笔疾书。也就是说,人内心越是痛苦,越有材料和情绪可写,这说得也很有道理。
比如我所看过的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曾因年少失恋想过自杀,但他及时地将所有的悲伤情绪,埋头在几周内发愤写作,将苦痛与失望全写进了一部小说里。他虽然写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德国过封建势力的反抗,描写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因而书受到了流传与喜爱。
可是,我们并不是歌德,没有他善于构思与超越事件本身。如果当下的失恋,写下的文字,可能是愤懑与绝望,延绵不断的愁苦就像雨天一般时刻萦绕在身。第一次写化解不开的忧愁,看的人是同情,持续的写看的人是绕行。没有谁能为你负责糟糕的情绪,除了你自己。
我现在会这样认为:长期的不快乐是自己的错,长期小情小绪的写作,也终将无法抵达更远的地方。
有次问一位同为爱写作的朋友,你还会对小事而敏感,或内心生闷气吗?他说以前常常会有,而现在很少有了。以前我可能也会这样,但现在早已脱离了幼稚期的感性。
没人喜欢你长期的不快乐与抱怨,当然你可以通过记录疏解自己的情绪,但不一定非得让人都看到。
03
书上对“写作”的定义大概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不是日记式的随性记录,我们可以学歌德在此基础之上升华。
以前我觉得“多愁善感”是美,但我现在更希望我们能“善感却不多愁”。
以前觉得写作是材料的积累与组织,现在觉得写作是一场修行;以前认为写作的人大多敏感多疑、脆弱不堪,现在更多感觉到写作的人是在坚持梳理着自己的经验和分享着自己的所得。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作,然而我希望每位写作的人初心依然还在。在这个写作越来越浮躁的时代里,希望你写作不是执着于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率,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粉丝,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是心甘情愿用心地写。
因为喜爱,所以坚持。
如果你写得好,总会有人看到你,并且喜欢你。希望,我们能在阅读与写作中,沉淀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在写作中理清自己的情绪,整理自己的所得,获得更多的智慧。
04
我之所以认为写作是一场修行,是因为写作本身是孤独的对话,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与内在的自己对话。心静不下来的人,不适宜写作,它是孤独的手艺,也是精雕细琢的思索。
它能让你站在一个高度,概括与审视着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理清身上遗留着的情绪与烦恼,耐心地整理着复杂的一切事物。
当你很不快乐时,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写下来。写作是一种整理,对自己乱糟糟心情的整理。
与其逢人就说自己的烦恼,倒不如留一点时间和自己相处,通过文字与自己的内心沟通,弄明白自己生气或烦恼的点在哪里,如何去解决等等,有时写着写着,你就在这种自我对话中就解脱了。
这是我悄悄告诉你的小秘密,不解的、不悦的、不快的都可写下来,然后正视自己面对的这些问题。先要了解自己,才可解决烦恼。
我现在的确很少看那些伤感式的作品了,好的作品是能在痛苦里,让你坚定信仰,或是让你收获一些经验和智慧,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而并非天天伤春悲秋,故作姿态,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流传很久的。
有人说海子、顾城很抑郁啊,那不是不看他们的作品了?
他们的抑郁,不代表着他们缺乏对生活的喜爱,你看他们的作品里大多表现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海子写“从今天起,给每座山每条小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温暖过多少人;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也曾经鼓励了一代人。
我不想看到你看文章后,把自己看抑郁了,还怪书让你不满现实;也不想你误解哲学,哲学家们本身的思维是很开阔的,可以扩展我们的心胸,只是你将自己局限了;书本身不狭隘,而是你喜爱钻牛角尖,走入偏激的死胡同。
学会读书,读懂阅读,读书和写作时,心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华丽的旅行。如果你也打算写作,希望你能在写作中慢慢读懂自己,与这个现实的世界和解,看到更多美好的风景。
梁文道说“读书读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写作亦如是。写作写到最后,是让你更宽容地认识自己,读懂这个复杂的世界,继而与之友好相处。
我刚开始的写作是想记录生命的历程,而我现在更多的是领悟,是遇到更多同类的人,分享同样的感受,甚至期待在某个时刻,能够温暖和鼓励到正处于失落的你。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人懂你的感受,而她始终相信你将会更好。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我们可以在文字里常常见。
希望你也不要像我曾经那样误解写作了,而如果你刚好想写,那何不从这个晚上开始呢?因为,我说写作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
**
**
**
【给不完美世界的情书】第四十四封,依然写给“写作”。
关于写作,你应该还会喜欢[点击蓝字阅读]:
如何利用零碎时间来提高写作能力?(我的写作秘籍大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