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动容,令人胆颤,令人憎恶,令人向往。就如那山一座一座彳亍且站立在世界多处高峰一样,整篇小说的情节也是多样性的。刘帆的回忆,刘帆在现实中航海的经历以及刘帆与“地心人”的对话,三线穿插而成。过去,现在,未来,是小说的三个节点。山——整篇文章的线索,正存在于这三个紧密相关而又分道扬镳的事件中。
从小说的结构来看,“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钥匙;从小说构造的世界观来看,“山”是跨越种族的沟通渠道,是一个文明面对另一个文明的俯瞰也是敬仰。刘帆为登山而割断绳索,让自己的伙伴与爱人葬身悬崖;生活在泡世界的机器为突破地心的限制,朝着地表这座高山探寻;乃至刘帆小时候望山,却在当下登上了9100米的“水山”。这些因缘都在山的指引下碰撞,相遇,擦出火花。
此外,文章还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泡世界”的事迹。我们了解到,泡世界也有作为文明的常情,也会为了正确性而斗争。他们也有考察,有发现万物的资质。但它和我们不在同一个起点。他在比我们更低上万分之一的起点,他们经历了十万年的探索才站到人类的起点上。他们历经苦难,有“无形岩”这一物质的阻拦。但他们同样逐一突破,就像人类克服了困难尔后向太空出发。
我无不在观看时产生这样的遐想:早在泡世界里,在那里的文明未看见陆地的美景前。他们作为地核文明亦一直认为只有自己文明的唯一存在。不过空间无时无刻是在变化的,作为一部“空间争夺史”,它也在书写不一样的篇章,从“密实宇宙论”到“太空宇宙论”;从“线世界”到“加加林”,他们也朝着山顶攀登,而“我们”人类也朝着宇宙这座高山攀登。他们攀登上来,是地表。他们是不幸的文明,他们经过十万年的努力才站到我们的起点上。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尽管恒星卫星整齐排列这,譬如几亿年后,当生命体触碰到宇宙边缘时候,我们何尝不也是生存在地心之中的文明?
所谓的山,就是探索真理。探索法则,探索奥秘的象征。
“山在那里,总会有人去登的。”
登山是智慧生物的本性,不仅仅因为到了山上就能鸟瞰全图,而是因为登上了一座山,我们就在另一座山的山脚下。这是趋光性。
“山无处不在。”
“山”是人间常情的代表,是人间企及的代表,所有的思考和想象都从山脚开始。某种意义上,“山”是我们创造的,是我们攀登的。山无处不在,因为真理无处不在,人们想要实现的目标是无处不在的。大到征服,小到某件物品的获得。有些山需要登上去,需要许多人前仆后继的肩膀才能够看到巅峰的一角。如同电磁力学的著名人物赫兹,站在了麦克斯韦的肩膀上,麦克斯韦又站在了法拉第的肩膀上,往下的斯特詹,奥斯特,无不站在前代人的肩膀上。
为什么山能够使得刘帆甘愿能以背叛去攀登,大概是因为山所展现的远不只是能够生命来衡量的价值罢了。
九龙城寨于2021.2.5.
这篇文章是回档,之前写的留到现在才显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