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第1遍的时候感觉有点读不下去。不习惯作者的写作风格,无法集中注意力,书中的关键词比较陌生,必须从头读到尾,否则很难理解书中的意思。而且还要反复的去读,更需要专注力。第1遍是理解这本书关键词和内容大概。
第2遍主要是抓住关键部分阅读,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目的论、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自由、当下这几个关键词,本书重新开启了我的新视角和思维方式。
我不解的地方是:人生是点的连续,不是一条线。计划式人生是根本不可能,不知道是要有目标计划还是不要。下面是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收获。
一,摆脱过去的影响
目的论和原因论
原因论是:因为他人的影响,所以出现我目前的状况。这其中包含着推卸责任和抱怨,从来没有从自身找原因。目的论是:我这里出了问题,我要主动选择改变。视角变了,世界也就跟着变了。
例如:在家庭中,因为孩子不听话、不学习所以家长很生气,这就是原因论。目的论:就是家长的目的是要控制孩子,说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只是在为达到目的找借口。
二,实现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1,获得自由(如何去获得自由?)
不寻求他人认可
不怕被人评价
不怕被人讨厌
无论在生活或工作中,每个人都想获得积极的评价和认可。有时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样往往就会失去自由。仿佛被他人束缚,其实是被自我的认知习惯所困,从而无法挣脱命的牢笼。现在就需要从新的认知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2,课题分离
放下别人课题
放下孩子课题:表扬与批评都不行、横向关系
人际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原因之一就是干涉他人课题。同时也要清楚别人干涉我的课题,那是他的事儿,我只要做好自己的课题,这就是课题分离。
对于孩子的课题也不干涉,但要做好被需要的准备,并随时跟进做引导工作。既不要表扬也不要批评,这两种都是以评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会产生纵向关系,使孩子感到不自信。应采取横向关系的平等教育方式。
3,共同体感觉
自我接纳
信赖他人
贡献他人:存在的价值
良好关系的终极目标是找到共同体的感觉。如何去找?首先是自我接纳:接纳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做好现在能够做好的事情。其次是信赖他人,也就是无条件的信赖。最后是贡献他人:贡献他人,同时体现自己的价值。不是去讨好别人,更不是要获得他人认可,就是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觉自己对他人或者社会有用。要做到以上几条,是需要足够的勇气 ,才能够真正找到共同体的感觉。
三,活在当下
人生是连续的点,不是一条线是此刻对当下。
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去赋予它的生命力,真正的意义就在此时此刻。
四,结尾
本书讲述了:应摆脱过去、未来对自己的束缚,接纳当下的自己。
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人生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每一个人都会受不同层次的伤害,这是正常的。当看到这句话时,内心就轻松了许多。原来每个人都差不多,其实自己并不孤独,也学会了去接纳自己在人际关系当中的表现。确实让自己感觉到轻松不少。
目的论:让我清楚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去找借口。
课题分离:注意到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情绪时,首先要选择课题分离的方式去应对。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去接纳自己、贡献他人、信任他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去实践这3点,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是需要足够强大的勇气才行。也许人生的意义,就在此时需要自己去突破,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