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很多朋友调侃:你妈喊你穿秋裤了吗?
有段时间,网上很流行一句话: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得到诸多网友的认同。其实,不光是你妈觉得你冷,小到你妈觉得你饿,你妈觉得你累,大到你妈觉得你该考公务员,你妈觉得该结婚,你妈觉得你该生二胎……这样被控制的宝宝比比皆是。
01
周末傍晚,带小菠萝去商场的云南餐厅吃饭。刚落座打开菜单,突然停电了。小菠萝怕黑,小声地说,妈妈,我怕。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拿出准备好的鸡腿给她吃。
这时,邻桌一个小男孩叫起来:“妈妈,我要吃鸡腿。”借着光线看去,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和一个三四岁白白、瘦瘦的小男孩。“吃什么鸡腿,这大一碗饭你不吃!再说,鸡腿有什么好吃的,全是激素!”
我有点尴尬,看看小菠萝,她丝毫不受影响,吃得满嘴满手都是油。
“我要出去玩!”小男孩又喊起来,顺势爬下椅子。
“不行,外面全是坏人,会把你抓走!”年轻妈妈边看手机边制止。
“这里太黑了,我要出去玩。”小男孩已经下来,准备向门口走。
“你干什么,回来!说了不能出去你听到没有?”妈妈一个箭步上去,把儿子拉回来,对着屁股拍了两巴掌。
“给我老老实实坐好,不许乱动!”妈妈把儿子按在椅子上,然后转身继续吃饭,看手机。
小男孩嘤嘤地哭了。
小菠萝又开启打破砂锅问到底模式:“妈妈,那个哥哥怎么了?”
“呃,哥哥可能是心情不好。”
“为什么心情不好?”
“我也不太清楚。”
“你为什么不清楚?”
……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又怕邻桌的妈妈听到了尴尬,就压低声音说:“我们让哥哥一个人待一会儿,也许等你吃完饭,他就会好的。”
这时候来电了,餐厅里一片光明。小男孩也停止了哭泣,拿起吸管杯喝水。
“吃饭的时候喝什么水,你有那么渴吗?快点转过来,吃饭!”妈妈看起来余怒未消,夺过小男孩的杯子,重重地放在桌上。
男孩的脸憋得通红,不再说话,很配合地张开嘴巴。
过了几分钟,男孩小声地说:“妈妈,我吃饱了。”
“吃饱了?这才吃了几口,哪里就吃饱了?快吃,吃不完不准回去!”
男孩又哭了起来,把吸管杯抱在怀里。
“哭什么,就知道哭,你看那个小妹妹吃得多好,你看看你,一点出息都没有!快吃!”年轻的妈妈指着我们这桌训斥儿子。
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赶快埋头吃饭。
一碗饭终于吃完,妈妈拖着儿子匆匆离开了。
02
人们常说,自己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孩子。这句话不仅包含了父母对孩子始终如一的关心,还包括父母认为子女始终无法独立做决策的担心。
关心则乱,担心则事事控制,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大到找什么样的工作,选什么样的装修风格,跟什么样的人结婚,没一件事能逃脱父母的监控。
很多本身独立、优秀、乐观的人,在父母的控制之下变得被动、怯懦,一心想逃。连睿智的现代知识女性刘瑜,在父母严密控制的关爱之下,也变成了沉默逃避的妈宝,在《多少次,我暗暗希望父母没那么“爱”我》里面大倒苦水:“只要一和父母在一起,我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和平日在朋友圈子里那个活泼开朗、机智幽默、爱说爱笑的我截然不同的人。”
刘瑜的经历,让我们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这也是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最普遍的“控制和服从”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非常便于管理,但最糟糕的是,会让人失去自我。
去年一则新闻惊爆了娱乐圈。著名歌手张靓颖结婚前夕,母亲张桂英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公开信,声称女儿遇人不淑,明确反对女儿结婚,理由是不想让女儿再错下去。在网络暴力横行的今天,张靓颖一下子成了风暴的中心,并在此后的发布会上谈及此事泪流满面。
冯珂是否渣男我们不做评论,张母以这种过激的方式干涉成年女儿的决定,侵犯女儿的边界,倒是让人瞠目结舌。其实,母亲与其说是为女儿好不想女儿被骗,不如说是女儿不听自己的话,不受自己控制,挑战了自己的判断和威严,让自己感到受了伤害。
03
低价值感的父母,通常通过以下方式来控制孩子,让孩子离不开自己。
威胁,如果不服从就会被抛弃。好多朋友提到小时候都有被父母这样对待的经历,至今想起心有余悸。在不会说话的婴儿时期,父母如果故意冷落、不回应孩子的哭闹,孩子会非常恐惧,要知道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等到长大一点,“如果你不乖,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你再这样下去就把你锁在屋里不准出门”……几乎成为父母的口头禅。他们知道,用激发孩子恐惧的方式威胁和控制孩子,他们就会乖乖就范。
羞辱,让孩子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必须依靠父母。我小时候,一直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那个父母嘴里的榜样并没有得罪我,但我一直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有莫名的反感。后面回忆起来,其实她性格开朗,成绩优异,并没有得罪我。只是她是我父母创造出的别人家的孩子,是用来羞辱我的正面典型。他们制造一个完美孩子的影子,就是为了让我产生自卑和羞耻感。
上周末在天台上晒衣服,碰到一个妈妈在晒被子,五岁的儿子跟在后面。寒暄之际妈妈说,瞧我们家这没出息的,都上大班了还尿床,儿子躲在后面,羞得满脸通红。有时候,妈妈不一定要直接指责孩子,单是暴露孩子不想暴露的秘密,就足够让孩子感到羞耻了。
愧疚,痛说革命家史激起孩子的愧疚之心。有多少人是在母亲喋喋不休的重复中长大的:要不是你,我和你爸早就离婚了;我辛辛苦苦省吃俭用,都是为了你啊;我身体这么差,就是因为生你后,月子没坐好落下的毛病……
这一切,都在激发孩子的愧疚,要让孩子感谢妈妈当年把自己生下来,并且无条件地听妈妈的话。言外之意是,如果我违背了妈妈的意志就是不孝,就对不起妈妈把我生下来,那我真的不是人。换言之,妈妈痛苦,是因为我,我很愧疚。
04
控制的背后,是对依赖和共生的强烈需求。
人们最难面对的情感便是羞耻和愧疚。父母为了防止孩子离开,一般会牢牢拴住,通过不断强化孩子的羞耻和愧疚把对方严密控制,实现内心共生的愿望。
影视剧中常常有这种情节:棒打鸳鸯,非但没有达成目的,反而使鸳鸯之间感情更加坚定。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之增强。父母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这种效应的实质,是每个人都渴望独立自主,而不是成为受制于人的傀儡。一旦别人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身上,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
许多在家里没有获得关爱的孩子,会用“早恋”的方式在他人那里获得关爱,并且认为自己的爱情非常伟大和值得,这从侧面反映了子女内心对父母控制的反抗和对原生家庭愤怒的表达。
05
如果孩子无法真正从被控制的关系中走出来,那么,即使离开了控制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开始恋爱、成家,控制和依赖也可能会又一次发生。
因为TA一开始摆脱父母、开始恋爱的动机就是:渴望有人把你从家人的控制中解救出来,而那个救你出来的人,可能又是控制你的那个人,无疑于刚出虎口、又入狼窝。
要想脱离控制,逃离控制和依赖的怪圈,只有让孩子从内心里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让TA慢慢去探索、去试错,去经历挫折和伤痕后,学会正视自己的需求,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管什么代价,都需要自己承受。这才是真正的、不依赖的独立,这是任何人都给不了、只能自己努力才能实现的。
对于控制型的父母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学会尊重孩子的决定,哪怕不那么正确,也要让孩子意识到,只有做过不那么好的决定,并且纠正之后,才能够作出更好的决定。
作为曾被父母牢牢控制的一代人,我们能给予子女的礼物是停止担心,学会放手,把眼光放长远,让下一代开辟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