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亲的秘密:孩子对爷爷奶奶的爱和依赖比父母多几分竟是这些原因!


前几天大街小巷的鲜花、朋友圈、互联网等无处不在的祝福提醒我们母亲节到了。

正如母亲节创始人安娜·贾维斯说:“母亲节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母亲的爱值得每天被铭记”。

但是我发现每次母亲节父亲节,我的心里浮现的更多是与爷爷奶奶的点点滴滴。

我想,很多和爷爷奶奶长大的孩子会有像我一样的情况,这背后往往藏着很多细腻而美好难忘的点滴。

爷爷奶奶那双布满茧子和新旧伤疤的手从我们出生起便以父母的姿态,为我们筑起避风港。

有些家庭的爷爷奶奶在孙儿的成长里扮演着既是爷爷奶奶,也是“父母”的双重身份。孙儿对爷爷奶奶的爱和依赖也总比父母多上几分。

这份特殊的情感源于成长陪伴的时长、角色分工责任、情感的循环、社会结构的影响,而最后是要懂得和解和理解。

陪伴时长决定依赖深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法做到赚钱和照顾孩子两全。

正如人们所说的:给了陪伴给不了好的生活,给了好的生活给不了陪伴。

许多小孩很小便和奶奶一起长大,换尿布、喂奶粉、哄睡这些便也成了奶奶的细碎日常。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指出,0-6岁是孩子建立情感安全基地的关键时期。

而奶奶在这个期间陪伴孩子的时间最多,孩子便对奶奶产生了深深的依赖。许多父母一年中只回几次家,甚至有的只有春节才回一次,母亲的爱则特别少。孩子会在父母回家时收到漂亮的衣服和糖果零食,但在父母离开时也会扯着衣服不让走或是躲在门口的树下掉眼泪。

这种难得的相聚让母亲的角色有点像“熟悉的陌生人”,而爷爷奶奶长久的陪伴,是孩子眼中“家”具象化符号。当孩子摔倒时,第一个喊的是爷爷奶奶;受了委屈时,第一时间抚慰的是爷爷奶奶—不是因为父母的爱不够,而是爷爷奶奶的爱早已融入呼吸般自然的日常。

爷爷奶奶是“无条件包容者”。有时候孩子考试没考好或是犯错时,会习惯性躲到爷爷奶奶的身后。父母会追问孩子没考好的原因,甚至会一味地责怪孩子,让孩子再努力点懂事点,而爷爷奶奶会说:“没事,下次再努力就好了”,并拿糖果零食哄孩子。

两代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分工也不同:父母常常对孩子是严格要求的,因为他们承担着主要“教育者”的责任,对孩子有着高的期待,而爷爷奶奶则像是“守护者”或是“包容者”,只是想着让孙儿吃饱穿暖,健康平安,提供更多的包容。

父母的严格的“为你好”的“爱的教育”是好的,却也在无形中拉远了情感距离。孩子会本能地亲近允许自己犯错的人,爷爷奶奶的包容与纵容,让他们在情感中占多几分。

爷爷奶奶的宠溺与父母的无奈。爷爷奶奶会时不时给孙儿讲自己以前的的故事,却很少提及父母以前的事,给孙儿买零食的次数也会比父母多。

这种现象在隔代抚育中非常罕见,老一辈经常把对子女的愧疚转化为对孙辈的过度补偿。

父母因工作忙无法陪伴时,爷爷奶奶加倍的宠溺更显得突出。爷爷奶奶和父母那一代人在物质比较缺乏中长大,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在为人父母后又因为城市化浪潮无奈制度孩子的童年,当爷爷奶奶接过抚育责任时,便用自己的方式去养孩子。就如以前子女没能读更多书,就会叮嘱孙儿要好好读书,多读书做一个有高文化的人。爷爷奶奶会以前子女没有的补偿给孙儿,尽力满足孙儿,让孙儿生活得更好。

《中国隔代抚养现状报告》显示,全国60岁以上祖辈参与抚育孙辈的比例超60%,在农村更是高达78%。

在社会发展中,年轻的很多父母的工作节奏,让他们做出无奈的选择。每天早出晚归,周末加班,父母每周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少得可怜。当父母的角色被简化为“赚钱养家”,当“陪伴”特别少时,孩子对爷爷奶奶的依赖,就慢慢变成一种本能的反应。

祖辈和父母的爱是不同的重量。

成年后意识到自己更爱爷爷奶奶的孩子,往往也会带着对父母的一些愧疚。爷爷奶奶的爱是“日常陪伴”,父母的爱则是“未来投资”,两者从来不是单选题。

那些抱怨孩子和自己不亲的母亲,或许忽略了:她们为孩子提供的,是爷爷奶奶无法给予的东西——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视野、跳出原生家庭的可能性。而爷爷奶奶的爱,是用宠溺为孩子的童年打底色。

这两种爱就像一棵树,根系需要土壤的滋养,枝叶需要阳光的照耀,两者缺一不可。

时代的印记,家庭分工的结果,“即时陪伴”的本能选择会让我们对祖辈多几分爱和依赖。但是父母的缺席可能是迫于生计的无奈,祖辈的付出则是出于血脉的深情。

两种爱,一个指向温暖的过去,一个托举着未知的未来,共同构成了生命的重量。

隔代抚育的故事,一直以来都不是”谁的爱更伟大“的比较,而是一个家庭在时代的变化发展中,互相托举的温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