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不行叫做妈妈觉得你不行”
最近这几天接触的园长、老师、朋友、家长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孩子的独立能力。这包括思想的独立与生活的独立。
谈及这个问题,我虽然是一个磨人的家伙,但是我也是一个一直渴望独立的人,所以我就写了下来。
接受德国幼儿园模式的园长T对我说:很多家长是常常分辨不清是孩子不行还在自己觉得孩子不行。有一个关于心理暗示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展示着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会对他人形成心理暗示继而影响这个人的对自己的期待最终影响结果。
上个月,偶然机会接触了两个外国的孩子,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女孩子四岁半,为了一个蝴蝶的造型和我“探讨”了很久,她一直用她的理由来说服我,她一点都没有觉得我是大人,她是小朋友,她说得很有想法,我折服了,她国语和粤语都说得很不错,她的肢体语言也很棒,各种方式认真表达自己的想法。
后来,她妈妈来了,她和她妈妈也遇到意见的不和,她很“固执”的坚持,妈妈与孩子的沟通一直在说“my dear……”沟通中一直用爱语,妈妈也没有说过一句“我比你有经验、听我说……”这样的话,而是一直各说理由,平等对话,互相讨论。最后呢,很有意思的是孩子画了一半蝴蝶妈妈也画了一半,两只不同的想法都表现了出来,谁也没有妥协谁,我觉得其实挺好看的。
反观隔壁一个小组,中国的孩子和父母在做手工,几乎是父母来,全程很少关于设计上的“讨论”,真正沟通很少,孩子依赖父母的帮忙,父母也乐此不疲地做主,一场活动下来,作品是挺美的,可是却没有表现出孩子的思维与想法,而爸爸妈妈最关心的是能不能拿奖。
其实,我举这个例子未免会以偏概全,因为我身边也有一些做得特别好的家长。
只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亲子关系中确实缺少了界线和尊重。
我认为你应该喜欢这样……
我觉得XX更有前途……
你喜欢音乐有什么用……
你应该选择这个专业……
父母对小孩的尊重好像是从来都没有遗传过这样的东西,嫁接过来确实是挺难的。
因为观念的不同,有时候我们的尊重是晚辈对于长辈的,就是从小我们听到的要尊重前壁、长辈,要乖要听话,当长辈对晚辈倒可以不用,这是一个单向的、双重标准的。
说回外国小姑娘的故事,后来小姑娘要上台解说她的作品了,中国老师在催她,叫她快一点,外国妈妈对老师说她口干了,也紧张让她平复了再上台。她一直在梳理孩子的情绪,一直在保护她应该拥有的权利,而不是去响应社会、老师、观众或者其他人对女儿的期待。尊重,又一次敲击我心。
前几天,我和妹妹在一起,我发现在这方面,我还是很不够的,这条修为的路我得从头再学了,许多时候我都直接告诉她该怎样,但是,只有聊下去,了解一个事情,尊重个性才可以真正的尊重一个人,哪怕他比你小。
回看沟通,许多时候,聊天在分歧的那刻就已经戛然而止……
我们看到的所有自信都是经验的产物。
我们的教育从小学要我们学会韬光养晦,要符合大家的期待,要规行矩步,其实,走在自自然然的自信中才是最难的路,它必然以尊重个人为前提。
尊重,从看见到做到,那么难,不求100分但求从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
尊重,才是沟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