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间很想写篇文章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前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放弃了公众号更新,并为自己找了非常充分的理由。但其实,这只是对懒惰的一种说辞,也是拒绝面对真实的一种逃避,因为只有文字才能够让我感受到思考的魅力,让我意识到自己还真真切切地活着,还拥有着一个我能够掌控的世界和一群原因听我讲废话的最可爱的你们。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这本书就是让我复活的一个锲子。作者坦言,“如果我坦诚面对自己,我得承认,我多年来都在想,除了我已经体验到的事物,生活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并不是说生活很糟糕。当然,生活偶尔令人沮丧,尤其是最近,可我有体面的工作,也有知心的朋友。生活还好,甚至可以说挺好。可我心底隐约有种别样的感受,就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句话直击的心灵,因为这种感觉我也是深有感同,每天都在忙活着,但却总也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很想找到那个我活着的意义,却总是缺乏勇气和行动,拿着自我的的脆弱在舔伤安慰,迟迟不见行动而总是怨天尤人,陷入自我抱怨与放弃的怪圈。
现实世界就是,很多人总是寄希望于当下好好赚钱,然后退休后再好好享受一番,把自己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准备工作上,而不是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每天都暴露在大量营销信息中,如果不谨慎点儿,我们肯定会把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寄托在某样产品或服务上。最后,我们会陷入一种财务困境,必须不断去做事情去挣钱,尽管那些事情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
同时,因为做了一份没有满足感的工作,并且花了很多时间在上面,我们会感觉到越来越不满足。因为每天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为了弥补心中因此产生的空虚,我们会买更多东西。我们希望广告是真的,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是真的也好,能代替日常工作给我们带来满足感。但不幸的是,我们买的越多,要付的账就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时间工作,这样才能为一切买单。我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并非发自内心,所以投入工作的时间越多,我们就会产生越多不满,因为我们留给真正想做的事的时间更少了。
针对这种情况,文中提出了一个概念——PFE:一个人弄清了他为什么存在,就相当于定义了自己的‘存在意义(Purpose For Existing)’。我们简称其为‘PFE’。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他可以为了实现 ‘存在意义’做十件、二十件、甚至成百上千件事。他可以做任何事。我们有些客人清楚自己的PFE,并会尝试各种他们认为有利于实现PFE的活动,这些人通常对生活满意度很高。
在我们努力实现PFE的过程中,我们受到的外部限制少之又少,更多的限制是我们自己加在自己头上的。关键是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时,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或时间了。
换句话来讲就是:在我们的人生中,那些想要消耗我们注意力、精力和时间,但与我们的PFE并不相关的人、活动和各种事物,就是涌向岸边的反向海浪。而能帮我成就PFE的人、活动和事物,就是涌向大海的正向海浪。因此,我在反向浪上浪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留给正向浪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
而一旦我们真的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那就将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在这个努力过程中,他们还会很自信,胸有成竹,仿佛认定事情会按照他们的意愿发展,而事实就是,那些清楚自己PFE的人,为实现PFE全力以赴的人,他们确实运气非常好。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意外的惊喜总会降临。
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那份热爱,因为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会真正了解我们存在的意义。
在找寻答案的路上,有的人会通过冥想问自己为什么存在;有人一边听自己最爱的音乐,一边记录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选择到大自然中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也有不少人选择和朋友或陌生人交流分享这个话题;还有人会通过阅读,在书中理念和故事的引导下找到答案。因为自己的答案,全世界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决定,所以很多人都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选择独处。体验不同的事物,接触不同的理念,留意自己对各种事物的反应,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寻找答案。
如果你已经做成了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你没有理由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机会。
在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其实这一切都是你的主观在加剧着客观后果,所以适当转换一下思路有些时候就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本书的读后感,那就是:
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全力以赴做好自己想做的,其他的,就让它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