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孩子在哪家就在哪?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孩子大了,出外求学了,家的意义似乎可以宽泛些。明天就是周五了,她决定今天简单生活不再奔波---就在单位过夜吧,省出一些时间安静地阅读或码字,也是美好超然的生活。她叫先生也不用奔波回来,陪他父亲住一晚吧。老夫老妻了,每天见面,似乎也少些新意和魅力,偶尔构筑各自心灵空间也积攒下次见面的能量,甚至一周见一次也是不错的选择吧。
想是这么想,能这么做到的不多,甚至极少。出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和顾虑---维护一个家。人们通常的对话是:
----天天回家了真就没顾虑吗?
----机会总是少些吧!概率总是低些吧。
----其实,两地分居的夫妻也有其美妙的地方,关键是人啊!
-----但是能不两地分居了,都得回家。不管回家的感觉怎样,回家就是培养人更有家的观念!
是的,回家是“家”的规则,不管怎么说,这个道理没错。
即便昨已计划好,到了傍晚下班时间,她还是忐忑焦灼起来。“到底回家不?”这个时分,不是往家的方向走,继续待在办公室,不符合心理习惯,似乎心无所安。踌躇一会儿,她还是背起包锁上门走出了单位。
“先去街上晚餐,不管回家否,晚餐总得吃吧!”她走出了校门。
感觉像回家一样了,真好!看来,这样可以缓解“没有回家的不适感”。她避近就远,选择沿着长长的光明港公园走15分钟的单程路去晚餐。路上,想起了住在周边的三位同事变成的朋友。要是以前,可能会邀个伴出来散步聊天。但现在不这么想了,觉得一个人走走挺好。她的身边从来不缺少朋友。随着年龄渐长,身边的好朋友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了。但感情并没有少。因为心灵自由独立,路上的思想就活跃了。一路上她的心头奔流着这样的思想:
----活到一定的岁数,更明白尽量不打搅别人,也给自己一定的心灵空间!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感。
-----安然独处,这是自信、尊贵、尊严的一个折射面。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吧!
-----好朋友都无须常来常往,勿须说并无渊源关系的他人了。
----不要把太多的人请到生命中来,否则,也是始乱终弃的。
----独处的时候,最能真实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是为‘慎独’!”
她怡然走在公园美丽的小径里。15分钟后,右拐到了一家“拉面”店。“瘦肉拉面另加一份青菜。” 很快,面端上了。“不吃最烫的。”她用上厕所,洗筷子、勺子、漱口来代替等待的几分钟。餐毕,微信扫码付款。“多少钱?” “14元”。她给输入了“15”元。
返回路上,经过XX大学。她对门口贴着的业余招生海报感兴趣。---走出来了,就会有美丽的“遇见”。浏览完毕,她用手机记录下了钢琴和声乐老师的招生电话。本有马上电话咨询的冲动,但心里明白,晚上六七点给人家打工作电话,肯定不是时候。虽然联络方式是手机号,也是不打搅人家“生活”时间为好吧。想起几次在大中午时间,被一些“业务员”骚扰的愤懑。想必不少人有同感;当时气得就想,连什么样的时间段不该打电话推销---这样浅显的做人道理都不懂,怎么做事呀?先做人懂人,再做事创业,才有成功的一些基础。这是铁律的。
一路走,一路小甩着手臂来到学校。暮色四合,光明港两岸灯光渐起,波光粼粼闪烁倒映在水面上。这下,回到办公室,像回家了一样。写下了上述文字,算是今晚没回家但回到了心灵独白的---文字的家里住着了,也觉心灵圆满!
2017.10.12
晚间九点